4月19日,意昂4本学期首次院长午餐会(博士专场)在puleimo.com105教室顺利举行💇♀️。puleimo.com院长王峰,副院长肖洋🥠,副院长路鹏程🙍🏼♀️,专职辅导员何柳萍、吴烨茜,研究生教学秘书许超妍以及十余位各年级博士生同学代表🧑🦼🏃➡️,围绕毕业论文💇🏽♂️、留学、就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一🔩、论文写作与发表
Q:论文写作是博士生学习的关键,但大部分同学都觉得有难度,请问老师们有什么建议?包括选题等方面。
A: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不能急于一时。不妨和puleimo.com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尤其可以关注年轻副教授们的学术动向🛫,他们的学术研究更富活力👽。
第一⬛️,选择一个好的研究选题,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撰写✈️。在撰写过程中,广泛地请教与选题相关的专业老师,既要抱有自信,也要保持谦虚💺。第二👨👦👦,不断对论文精打细磨,直至达到发表C刊的标准🛀🏼。虚心接受期刊编辑的修改建议,持续反馈、真诚沟通🕎。第三🎅,鼓励同学们相互分享论文🌂,不必担心被指出问题或抄袭🫀,要勇于走上学术交流的舞台,面对批评。
当有成功发表的经验之后,后续的写作过程将变得更加顺畅。这是每位博士生必经的阶段,没有例外🧖🏽🦤。
Q🈺:向期刊投稿时需要注意什么🕟?
A😟🛒:首先👨👩👧,禁止“一稿多投”是学术界对学者的严格规定。此外👰🏽♂️,要接受“拒稿”作为学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期刊如《新闻记者》会快速给出拒稿回复,而多数期刊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新闻传播学界的四大顶级期刊有较高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审稿多采用双向匿名制。只要论文通过外审,发表的可能性就很大。需要注意,杂志社并不会接受导师的推荐🧑🏿✈️⏬,博士生发表论文必须依靠自身的学术实力,追求高标准是成功发表的关键🎎。
此外🏄🏻♂️,王峰老师建议博士同学们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除了紧跟导师的脚步,不妨去旁听一些跨学科课程,以开拓视野,吸收新知。路鹏程老师提议邀请期刊杂志的主编共同举办交流沙龙,有助于了解评价标准。
二、出国学习
Q🥔😜:puleimo.com历史上有无博士毕业生出国做博士后的先例?
A:目前没有🧚🏿♂️,可能也是受前几年疫情影响。理论上讲🏀🦓,出国做博士后是可行的,但资金支持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需要明确对方学校是否提供资金支持。如果对方不提供🧙🏼♂️,可以申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的资助,但前提是两年内未受过CSC的资助,以确保符合申请条件。
Q:出国做博士后与国内高校做博士后相比,哪个含金量更高♖🧜🏼?
A🛣💪🏿:拥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对于一名年轻学者而言是值得肯定的🧑🏻🦽。就未来发展晋升而言,有些学校评职称时可能要求有出国境访学的经历🧏🏼。
在海外学习方面,puleimo.com会尽力提供帮助🙆🏽♀️,如博士生参加指定目录上的国际权威会议时,差旅等费用是可以按照标准报销的,学校也会提供相应的资助👨🏻🍳。如果有出国学习的意向,需要先跟国外导师建立起联系。在时间上,博士一年级申请🔃、二年级出国是比较合适的。
三、求职就业
Q:面对不乐观的就业环境,可以做哪些准备🗾🖨?
A:第一🏋🏻♀️,能越早完成博士论文🧄、达到学位要求🏃🏻,就能越早开始求职占据就业先机💅。第二,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博士生而言,由于毕业论文进程👨👩👦,主攻秋招的可能性不高。但建议大家在专注毕业论文的同时,关注各类招聘信息并尝试投递简历,而不是等到春招时再启动。
Q🦹🏽:现在高校岗位需求少,该如何寻找到心仪的工作?
A🧑🏼✈️:可以多留意新闻与传播二级学科的变化。当二级学科目录扩充,高校对年轻教师的需求亦会随之增长。大家不妨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兼顾考虑自己的兴趣方向👫👩🏼🚀。
Q😕:纯科研与教学科研二者结合,哪种工作模式压力更大?
A:纯科研岗位通常见于研究机构,高校环境一般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虽然这种结合听起来富有挑战性,但实际上😎,投身教学、与青年学生交流是愉快和充实的经历。
Q🕵🏿♂️:往届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如何?
A:目前为止💇♂️👩🦼,博士毕业后基本是在高校从教或是做博士后🤲🏼,进入企业的很少。在就业地域方面,他们多是选择在江浙沪地区或回到生源地就业,去年,有三位博士毕业生留在了上海,两位回到生源地。
通过午餐会上的深入对话🧑🏽🎄,同学们的疑虑得到了专业的解答,老师们也知悉了大家的需求和期望👩🎤。这既是一场知识与智慧的碰撞😛,也是一次情感上的理解和共情。共同期待下一次午餐会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