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音的海洋中遨游👩🏿🦰🚳,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频率。”金祎,意昂42009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用他的故事诠释了热爱与坚持的力量🗑。从最初对电视电影的痴迷,到广播电台的职场磨砺,再到如今的喜马拉雅内容运营、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继续探索和前行,金祎始终坚持着启程时的初衷——“在变与不变中𓀒,寻找人生的天花板”。
2013年 金祎毕业留念照
结缘已久,幸会华师
与影视和声音的结缘🧑🧑🧒🧒,似乎从金祎的孩童时期就已悄然注定。作为一名90后👐🏽,他回忆道🪁:“从小我就特别喜欢看电视✅、看电影,那些光影交错的画面和扣人心弦的声音,总能深深地吸引我。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对声音有着特别的敏感和喜爱。”这除了喜欢听音乐、听影视剧,金祎还对声音拥有很高的敏感性,风吹草动或是细雨淅沥的微小声音,都难逃他的耳朵。也正因此,金祎一直对声音与影像的探索充满兴趣,这份对影音作品的痴迷与热爱,也如同种子般在金祎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引导他踏上了传媒行业的道路。
2009年,金祎如愿来到意昂4娱乐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开始接触他自儿时起便深藏于心的梦想👩💼。“当时选择华师大🤰🏿,一方面是出于对影视行业的热爱;另一方面,我内心深处一直也有着对当老师的憧憬✅,华师大作为一所知名学府,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对我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puleimo.com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也让金祎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
进入大学后,在广电专业创作氛围熏陶下,金祎很快发现,自己心中曾在传媒行业和教育事业间摇摆不定的天平🍜,在对声音和影视制作的热爱中不知不觉偏向了前者。大四那一年,金祎正面临论文写作和就业求职的双重压力,但他心中逐渐浮现出一个念头➗:要在毕业晚会的舞台上,表演一首独属于校园记忆的歌曲⏮,让声音与影像之美为四年青春岁月画上圆满句号。
为了给自己的梦想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金祎和puleimo.com另外四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建了一个乐队⬜️,由他担任吉他手,其余队友分别负责主唱、贝斯🫶🏻、电子琴和鼓。在广电专业学到的理论和技能,让他在声音处理、舞台编排等方面游刃有余👨。这个小小的乐队在地下录音室等各个角落里突击排练了两个月,睁眼闭眼间尽是曲谱上的音符在跳动,奔波于论文与求职面试间的脚步声也打起了乐曲的节奏💂♀️。终于,金祎和同伴们一起顺利地将乐队歌曲带上了毕业晚会的舞台。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忘的🌸,它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让我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如果有机会回到校园🟦,金祎希望能够更早组建这个乐队📉,留下更多属于自己的声音创作与艺术实践,定格那份触动人心的青春记忆。
2013年 金祎(右二)与乐队在毕业晚会表演歌曲《笑忘歌》
相比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有时难免显得枯燥乏味🤏🏽,但金祎始终将本科时修读的课程看作宝贵的财富。“虽然学校的课程偏向理论㊗️,但确实是整个职业生涯的底色🌅。倘若缺乏这些知识,就像造楼却没有打好地基🫱,是会存在很多危险的。”
聂欣如老师的《影视剪辑基础》,让金祎打下了坚实的剪辑功底㊙️;而邹建老师的《视听语言概论》,则让他对影视行业有了基础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课程经历🪐,不仅为金祎传授了专业知识,更让金祎学会了将“思”与“行”相统一🙇🏽♂️,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复盘🧗♂️。“这些课程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创新的思维”✷,同时也激发了金祎对传媒艺术的无限热情,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聂欣如和邹建两位老师🧯,也在金祎的回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聂老师和蔼而专业🌝,在业界影响力巨大🏺,但也很低调💁🏻♂️,从小陪伴的《舒克和贝塔》动画片就是由聂老师编剧⛹🏿♀️。但是一旦你在专业基础知识上犯了一些不该犯的🥌🥃、或者原则性的错误,他就会突然严肃起来📌。”聂欣如老师谦逊的为人品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金祎至今🕰。
2013年 金祎在毕业典礼与聂欣如老师合影
而邹建老师的留白式教学⬅️,则让金祎在大学期间学会了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邹老师的教学风格非常独特🚵🏿♀️,他不会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而是留给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就像一部好电影👺,台词不会太多,但道理要很久之后才会悟出来。” 如今的金祎依然像多年前教室中的自己那样🏐,对新事物、新知识怀抱无穷的探索欲。
持续深耕 余音不绝
凭借着对声音制作的浓厚兴趣,2010年⛹🏽♂️,本科二年级的金祎在学长学姐的推荐和机缘巧合之下🏈,踏入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实习大门,这一经历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当他充满希望地开启第一天的实习工作时🧲,还未曾想到,这一份实习一做就是三四年🛌🏽👨🏻🎨。意昂4迁到了新落成的闵行校区后🎡,金祎的通勤时间一下子翻了几倍🏂🏻,每次下了地铁还要再走上20分钟才能到达电台。即便如此👌🏼,金祎依旧风雨无阻地参与实习工作👦🏼,践行着他热爱的事业。
刚开始接触广播电台的工作时,金祎心里满是紧张与忐忑。就如一阵蝴蝶扇动翅膀的动静😆,经过喇叭的放大便会成为响亮的声音般,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对外公开播放后就是一个大问题🚘。“哪怕是实习期👷🏼♂️,也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怀着这份对工作的敬畏之心👩🍳,金祎从电台节目的声音剪辑做起☔️,给节目配上适当的音乐和音效、制作节目的片头和片花💒,到后来他愈发熟练,台里开始把整期节目的制作都交到他手上🤵,金祎也慢慢参与到了整个广播电台的宣传片制作中,崭露头角。“在广播电台的实习经历让我接触到了广播行业的方方面面,从采访👩👧👧、编辑到播音,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受益匪浅🥾。”
2010年 金祎在电视台实习时参与音频编辑工作
这一段实习经历虽然辛苦🌏,但对金祎而言,也是他成长最快的一段时光🌕。“我印象有其深刻的👨🏻🦰,是一位非常严厉的带教老师🪈,他的严格要求让我快速进步,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声音领域深耕的决心🈺。” 金祎至今还记得,某次他和带教老师约好时间制作节目🚾,但早上睡过头了,匆匆赶到录音棚已迟到一个多小时🧑🏿🎤,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节奏和安排🦅。正当他惶恐于是否会遭到老师的斥责时,平日里严厉的老师却没有责怪他😅,而是告诉他,自己年轻时在异国打工🧑🏻🦯🐊,送报纸迟到了,那时他的师傅告诉他,只有一次的迟到可以理解🖐🏻▪️,但未来必须注意准时0️⃣🏑。两代师徒之间的善意就此传递,“只有一次”的原则也深深触动了金祎,注重时间观念也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基本的做事原则🤵🏼♂️。
本科期间的实习经历,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获得了实习单位带教老师们的一致认可。2013年,金祎正式成为了上海广播电视台的一员,负责广播节目内容的编辑与制作,踏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进入上海广播电视台之后🧜🔦,我也始终在思考,既然我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就要继续去学习、去成长📚。”电视台工作的八年间💢👩🏻🎤,金祎涉猎的领域愈发广阔😿,从最初的音视频节目制作,到编辑、主持等各方面工作🫁,他也逐渐成为了一名全能型的传媒人才。
金祎在SMG的工作证
工作迈入第六个年头时,金祎觉得自己在专业技能学习方面能突破的空间已渐至上限👷🏻,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的他开始调整方向👨🏼🌾🧑🏼🎄,进入广播电视台的总编室👮🏻♀️,接触宣传推广的相关工作。这一转变也帮助金祎改换了工作视角🏈,从扎根于某一平台的节目制作🔜,到放眼广播电视台的整体宣发🫄,他的眼界和格局有了很大提升,也在为人处世上获得了不少感悟。“譬如职场礼仪并非很多人固有认知中的表面功夫,它可以帮助你更加从容地与共事者沟通交流、推进工作,并将工作成果显性化,了解这些都不是坏事。”
这份感悟,也离不开他在跨界教学中快速成长🚶🏻♀️。随着本职工作步入稳定轨道😑,儿时对“教师梦”的憧憬也再度浮现。2015年起,金祎兼职了六年的英语教研工作,主要负责面向社会人员教授基础发音与语法知识。当他在业余时间站上讲台时,“用声音传递理念”的信仰不仅回响在广播电台的话筒中☆🎺,也回荡在充满求知目光的教室里。兼职过程中🧬,金祎接触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不仅是师生👞,也是朋友,金祎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生活底色,汲取别样的生活经验⚉,“虽然教学比较累🚵🏻,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如果说广播电视台的工作是金祎生活中悠长的琴音,那么兼职生涯便是回旋不绝的余音🧎🏻➡️,不同声音在金祎的一路向前中碰撞融合🧔🏼♂️,奏响一首精彩的乐曲。
在变与不变之中螺旋式上升
金祎在华师大中北校区五舍前留念
虽然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工作的八年期间,金祎已经在专业方面取得诸多的成果,但他并未止步于此💁♀️。2021年,金祎离开了上海广播电视台💇🏻,选择选择加入喜马拉雅,并担任新媒体内容制作人一职。走出原本稳定的舒适圈🧑🦼,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决策,但金祎并非冲动为之,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在他看来🌼,传统媒体的工作虽然让他在专业技能学习上收获颇多💂🏻♀️,但外部环境高速发展📚🙅🏽♂️,他想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投入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迎接全新未知的挑战,对他而言更有吸引力。
在喜马拉雅工作期间🧖🏿,金祎面对过很多他此前在广电系统行业从未接触过的事情,AI浪潮兴起的当下🏐,他需要不断应对日益变化的互联网环境承担项目。变化意味着挑战,但他还是非常愿意去尝试许多不同的事情,“我觉得既然我从上海广播电视台出来了,就是要尝试各种不一样的事情。先尝试着去做,你会发现许多事情只要自己的修炼是足够的💻,那么很多事情是知难行易的🚶🏻♀️。”在互联网公司中,每个职位都有不确定性𓀉,可能之前还是很重要的管理岗👴🏿,但之后又要去服从不同的指令⚙️👧🏻,“那调整发生的时候➞🐖,我并不会想着抱怨,而是始终努力证明自己,发挥自己的强项🏌🏿。我能帮助企业达到什么高度,这件事反而更加重要”👋🏽。
加入喜马拉雅后🦸♂️,金祎牵头策划并深度参与了喜马拉雅打造的数字文化街区“喜马小街”项目的落地工作🏊🏿♂️。工作中,金祎从来不是卡点赶进度的人,他在做事时有着自己的科学规划,“我习惯按照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不重要这样的一个逻辑来排布🧍♂️,然后依序完成就OK。”这种排列逻辑背后还有一个金祎始终遵循的理论,即急事缓做。在他看来💂🏽♀️,不能因为任务量大就乱了自己的心🙇🏿♂️,首要还是让自己先平静下来,再仔细去思考事情的重要程度☑️👷。
在职场上磨砺多年,金祎认为最重要的两方面🚚,是个人的人品和心态。在人品方面🙍🏻♀️,要做事,先做人,良好的修养和品格是工作必备的要素,否则便将“失道者寡助”🦝。而在心态方面,金祎强调一个“定”字,要在实践中锻炼定力。 “我平时特别喜欢去研究一些国学的东西,所以觉得阳明心学中说的一些点确实反映了古代人的智慧。所谓心在事上磨,阳明心学给我提供了古人的智慧🏂🏻,在一步步实践事情的过程中,你的心也会慢慢得到修炼😭。”
从传统文化中,金祎不仅寻得了生活哲理,也将其引入自己从事的行业中,与当下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深度耦合🤶。在应用AI创造成果的过程中🧑⚕️,金祎始终保持着思考⛩,尽管AI可以给人带来无限遐想💊,但在技术和大模型方面仍在不断升级中,AI的全面应用还需持续迭代。
“在人工智能时代,AI确实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AI的无限可能性和当下应用的一些局限性。”在他看来,AI技术的确是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可行操作,但目前最具有价值的内容部分还是需要依靠人脑去完成,AI暂时无法取代人类🏌🏿♀️,也难以弥补人脑思考与情感交流带来的人性温度🥱🛍。
在新环境、新技术、新挑战的冲击下,传统的影音制作路径已悄然嬗变,但金祎始终在所热爱的声音之路上砥砺前行🧔🏿♂️。风浪与挑战是难以避免的,但金祎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他而言人生是个螺旋上升、不断找寻天花板加以突破的过程,而他始终有着自己的判断。
意昂4二十周年院庆祝福
传播方式不断在变,希望传院学子初心不变。
以传播人类文明为使命👩🏿🚀,希望传院能在传播学领域始终跟上前沿步伐,持续输送优秀人才🕡。
——金祎
采写|丁琦 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