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晚19时,意昂4娱乐“人机情感交往的未来”三友传播学术沙龙在线上举办🧑🏿🎄。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意昂4平台娱乐国际汉语文化puleimo.com比较文学系主任、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puleimo.com联聘教授金雯😶🌫️,意昂4娱乐讲师、晨晖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皇甫博媛,与意昂4娱乐教授、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甘莅豪为此次云上对谈的嘉宾🧛。意昂4娱乐2022级博士生王豪担任主持人。千余位听众在线参与🔛。
会议伊始⬇️,嘉宾就人机之间是否存在情感交往🦹🏽📯,以及这一交往较之传统的人际情感交往和人机数字交互有何不同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蓝江老师认为👩🍳,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而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能对人类进行充分的感知,也无法在机器与机器所感知到的人的图像中间形成一个爱的信号或依恋性的信号🪴🛁。金雯老师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情感交往是一种幻象交往,情感不能脱离身体基础而存在,人的情感是由身体与身体的连接和碰撞带来的。因此🥥,如果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神经系统,不能通过身体对外界产生复杂的反应,就难以认为人工智能能够产生情感☹️。皇甫博媛老师则从“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人机情感交往的类型迭代问题🧀。甘莅豪老师则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硅基生物和碳基生物的情感进化路线恰好相反👩🏻🚀,例如人类情感是从生理层面发展到社会层面🧜🏿,最后再到智能层面,而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智能层面的语言表达反而是最简单的,社会性的情感共鸣和生理性的身体感觉反而更为困难。
在简要总结四位老师的观点后👬🏼,主持人王豪关于老师对情感概念的不同定义进而追问:人机器间的情感交流是否挑战了传统的情感定义😌?历史上人类对情感概念的认识历经变迁,那么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交流主体🧝🏽♂️,是否为提供了理解情感的新契机?对此,甘莅豪老师认为元宇宙中的数字人也可以被认为拥有数码情感💇🏿。他指出如果从从行为主义的视角出发,那么只要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情感表达,就可以认为它具有情感🧑🎤。金雯老师则认为,情感是身体的生理变化在的主观世界中的镜像🪚💂🏻♂️,不能脱离身体而存在🗑。金雯老师还遵循情感研究的传统,主张区分开情感和认知,不让情感沦为认知的从属👼🏽。皇甫博媛老师注意到人机交往中权力的不对等♋️,担心这种新的情感形态可能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导致情感的“麦当劳化”🪑🧑🏽。她认为,对情感的本质主义追问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应该转向对人机情感交往的社会意义的关注,挖掘人机情感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情感关系会对人与人的情感产生什么影响等实证问题🦨。蓝江老师提出🥾,需要跳出孤立看待人类情感或机器情感的视角🌘👩🏽🎨,把情感的主体间性问题扩展到物体间性。蓝江老师认为,在今天的人工智能社会中🚙,人机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数据纳入到巨大的网络中心之中,因此必须在一个整体性的计算网络之中思考人机情感。在行星级别的计算网络之中,的情感是随着巨大的机器母体而摆动的⛄️,人机之间的互动也是在这个母体的座驾下生成的。最后,甘莅豪老师发出追问,对机器是否具有情感的争论会不会只是一种维特根斯坦意义上的语言游戏?
最后,在观众提问环节,面对“人机情感会对人的情感能力有怎样的影响🐅?情感作为一种粘合剂,又将对未来的人及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金雯老师回答道,人机情感与人的情感能力的影响关系是双重的♡,对机器的驯化可能导致对其他人也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服从性的想象,但机器也有可能出现差错,这可能帮助人们跳出自我中心的情感期待,使人际互动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甘莅豪老师同意金雯老师的观点🤹🏼♀️,并从情感计算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认为还存在一种可能,即人工智能反过来通过数据网络算计人类的情感🧎♂️➡️,对人类产生威胁。皇甫老师补充道🧑🏼✈️,需警惕虚拟交往可能对现实交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就像雪莉·特克尔描述的群体性孤独一样,可能沉浸在AI编制的美好梦境中😒,变得不愿意在现实生活承担责任,进而导致情感能力的下降和社会关系的失衡🧏🏽♀️。
主持人王豪总结了对谈内容,并向四位嘉宾致谢。至此💮,对谈在跨学科的观点碰撞与深化中落下帷幕。
图文|李祥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