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学期,21级本科新闻和20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2年9月开始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刚下班回到家的樱桃习惯性地刷起了手机🤘🏿,看到有几位“妈妈”在群内互相分享“带娃”心得🤷🏼♀️:“今天给娃买了四件新套装,很好看,价格也蛮合适的。”“快快分享购物连接!我给我娃买同款!”“这图里是谁家娃啊?也太可爱了吧🫶🏽!”“谢谢夸夸👰,是我家小崽!在车站拍的🪆,准备带我家娃回家过年啦!”
叮——手机横幅推送提醒樱桃🙍♀️,过两天又要降温了。于是,樱桃也发帖问道🀄️,“天冷了🐧,想给我家娃买顶帽子🚧,姨姨们有没有推荐啊🎏?”
以上的对话并非发生在现实生活里真正的家长之间,而是出自新浪微博的“棉花娃娃超话”。
“棉花娃娃”是一种主要由棉花制作的玩偶娃娃,身高在10到20厘米不等。它们最早出现在追星文化盛行的韩国🧑🏽🏫,是经纪公司将明星的形象卡通化制作后推出的粉丝产品🧑⚕️。近年来👩🏿⚕️,棉花娃娃产业在国内快速发展,娃娃们凭借着可爱动人的外表收获了火爆的人气。
在娃圈女孩眼中,棉花娃娃不仅是“可爱”的代名词🩻,更是为她们带来别样生活体验的陪伴者——
无痛当“妈”:娃圈女生们的“养娃日常”
今年是85后单身女生樱桃入坑棉花娃娃圈子的第7年,如今的她已经是8只棉花娃娃的“妈妈”了,整个衣柜的娃衣、娃鞋和娃包都是她的“战利品”。樱桃还记得棉花娃娃刚刚出现时价格高昂,不到20厘米的娃娃售价可以达到近600元,所以柜子里那几只“年长”的娃娃对她曾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她平均每个月还会花费100元左右在网络上的娃用专卖店给娃娃们挑选新衣服和饰品。“现在市场上的娃娃价格基本稳定了♙,非限定款的娃娃每只售价也就是70到80元,娃衣也不用每个月都买很多👃,投入比最开始少很多了。”
2015年,作为追星女孩的樱桃在搜索韩国偶像团体BIGBANG成员李胜利的周边产品时,意外发现了当地粉丝们给偶像设计的“棉花娃娃”。这些娃娃参考了李胜利的舞台造型,有着银白色的头发与神采奕奕的双眼。通过代购,樱桃正式成了“娃圈女孩”的一员,并拥有了一只叫做“利利”的棉花娃娃😈。随着在娃圈越来越轻车熟路,她也先后入手了明星阿云嘎、郑云龙、龚俊等人的棉花娃娃🧥。
与樱桃不同,80后单身女生冬姐触棉花娃娃并不是因为粉丝经济,相反✋🏼,不追星的她更偏爱那些没有明星作为形象参考的棉花娃娃。用娃圈的特别术语来说🍟,她更喜欢养“无属性娃娃”。
“我算是在这方面比较理智的人,虽然很早就听说过棉花娃娃,但没有急着加入圈子,只是有在关注🎍。”2021年10月,冬姐从朋友那里了解到表情丰富可爱的“改娃”,顾名思义🦻,就是经过人为改造后拥有全新形象的娃娃,这种娃娃往往在尺寸、神态、身材等各方面都能最大程度符合主人的期待🫙。她尝试入手了一只当时颇具人气的迪士尼形象“可琦安”的20cm改娃,收到后格外心仪🔥,特地又在网络上给它选购了各式各样的“娃衣”用以装扮。然而,多买的衣服一只娃娃来不及穿🗑💆🏻♀️,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冬姐又去买了两只。就这样,她彻底走进了棉花娃娃的世界。
(冬姐带着娃娃“可琦安”在迪士尼乐园拍照)
“养娃”渐渐成了她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定期地给娃娃“rua脸”“洗澡”是基本功。“rua”是从陕西、四川等地区的方言衍生出的网络流行语😯,包含着“摸、揉、搓🦹♀️、捏”等含义。樱桃介绍说🤹🏼♂️,刚刚从店里买来的娃娃因为被填充满了软绵绵的棉花,脸部容易变形🎅🏿,需要棉花娃娃的主人经常用手如同按摩般揉捏娃娃的脸,才能维持娃娃们的“靓丽外表”🧗🏻♀️。“娃身上要是弄脏了🫳,我会给他们‘洗个澡’,碰上特殊的污渍洗不干净,我也送出去给专人清洗过🤾🏼♀️。”棉花娃娃是可以用水冲洗的,网络上甚至有娃用“沐浴露”和“洗澡盆”在售卖。
给娃娃们“捯饬衣服”则是樱桃最爱的养娃环节🤶🏻。“难过的时候👶🏻,我会把家里所有的娃衣全部翻出来扔在床上🧒🏽🌁,再把每一件衣服都给娃娃们轮流换上👨🏻🦼。”樱桃回忆道🙅🏻♀️,“然后时间就好像静止了🧝♂️。不知不觉间,忧伤的情绪全都被我忘得一干二净。”每次拆开快递👆🏽,想象到娃娃穿上新衣服的刹那也会带予樱桃特别强烈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足以让她将生活里的一切烦恼琐事抛诸脑后🦹🏿。
冬姐也会不时给娃娃清洁整理、换换衣裳☝🏻,但其中最特别的“养娃日常”,或许是她亲自动手为它们“装骨架”。“装上骨架的娃娃们能在拍照时凸出各种造型🦔,特别可爱。”冬姐喜欢这种互动感🫐,因而购买了一些20厘米棉花娃娃专用骨架,学着网上的教程自己操作:挑开娃娃背后的缝合处👩⚕️,取出部分棉花🧑🏿🚒,将骨架缓缓伸进去,抻抻四肢、活络筋骨,待调整到合适位置后再把棉花还给娃娃,用针线细细缝合。一番步骤下来,冬姐的棉花娃娃就能轻松做出站姿🪲、坐姿🖍🤹🏻、打招呼等简单动作,“仿佛是被赋予了真实的生命”。
为“爱”发电:“娃妈”们累并快乐着
00后女生小飞已经是30只娃娃的主人了🏅。两年前👨🏽🎨🧉,因为着迷于一些电视剧与游戏里的人物设定,想要购入周边产品🚇,她才第一次接触到了“棉花娃娃”➰🙋🏽。“不可理喻”是小飞对棉花娃娃的初印象,淘宝页面中动辄几百块钱的价格让她望而却步。后来,小飞通过浏览微博超话🤸♂️,得知并下载了一个名叫‘微店’的软件🤸🏿,才发现“娃圈”的门槛并不那么高。“很多‘娃妈’会自己开团,大家都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飞口中的“娃妈”不单指一个娃娃的拥有者🥮,更多时候被用来代称某个娃娃的设计者兼贩售者。“开团”也是娃圈里的用语🔅。考虑到棉花娃娃的生产成本,除非有可观的客流量,否则相关厂商们不会轻易接单。为了让自己脑海中的可爱娃娃成为现实,娃妈们一般会采取“团购”策略🔼:先设计并公布出棉花娃娃的概念图,吸引娃娃爱好者们确定购买意向,随后统一开设群聊、收缴预付定金🧏🏽♀️、批量向厂商提交申请🥷🏻。尽管在“开团”过程中娃妈们有机会取得一些代理收益🕺🏻,但“让自家崽崽尽快顺利诞生”才是支持她们继续工作的最大动力。
“我现在买娃都是看准‘娃妈’才入手的,她决定了很多东西🧺。”小飞分享说,大到娃娃的身材体型、整体风格,小到娃娃的头发材质、特殊装饰、表情状态、眉眼细节等等,都须由“娃妈”全权把控🐅。“娃妈”有时会亲手操刀,有时则会邀约专业画师来给娃娃绘制概念图,定稿后再竭尽所有渠道进行宣传,同时联系厂商完成样品的打造与成品的产制👩👩👧。“娃妈”们需要独自面对其间种种修改、打磨、沟通👨🦽➡️、监督、再修改的过程🚪,并对所有问题担负起责任,直至娃娃被最高程度地还原了概念图的样子,并被打包寄往每位娃娃爱好者的手中👩🏻💻。在小飞眼中,“娃妈”不仅赋予了棉花娃娃的体貌特征,更决定了它们的生命历程。
同为00后的女生枝枝一年前在小飞的介绍下进入了“娃圈”🧑🏿🌾。她坦言最开始“有一点点跟风的因素在”,但后来是被娃娃们可爱的🚛、毛茸茸的特性所深深吸引👆🏽。在接连购入几个棉花娃娃后🤵♀️🏍,枝枝对整体的行情和制作流程有了自己的心得,也渐渐萌生了“要做出自己喜欢的娃娃”的念头,欲望日趋强烈。
于是,枝枝在小飞的辅助下尝试做了回“新手娃妈”🤴。枝枝将自己钟爱的蓝色🙆🏽♀️、紫色以及冰雪元素全部融合进了设计,无数次磨稿、两次打样、十几条宣传帖🧈、五十人成团,历时半年多,一只名为“黛雪”的无属性娃娃诞生了。
(枝枝设计的棉花娃娃——黛雪)
“累并快乐着”——枝枝觉得用这个词来概括第一次当“娃妈”的经历最为贴切,“没经验,价格没算好,我还倒贴了几百元”。枝枝印象很深,其中一部分价格出入是由于厂方缺少材料,无法呈现“黛雪”最理想的双色渐变发,枝枝又辗转各大购物平台寻找专人定制,一不留神就超出了预算。在定金交付给厂方后也出了些小意外,明明娃娃已经制作完成即将出厂了🧔🏼♀️🙇🏼♀️,和她一起开团的订购者却突然申请退款,这部分缺口只能由枝枝自己垫付。“娃妈的权益🤾🏼♀️♛,有时也像游走在灰色地带”♗。
“但收到娃娃,哪怕只是样品的时候,我感受到了特别真实的快乐”。枝枝说,这种快乐一半源于亲手设计的娃娃能实实在在地出现在自己眼前🥂✝️,另一半则源自意外获他人认可后的成就感——当自己设计的娃娃被其他女孩点赞🚵🏽♀️🫲🏻、收藏🍐、加购时🧑🏿🎄,她的心里相当满足🔍,“我很期待娃娃被打扮成各种风格的样子。我知道有另外的三五十个人🧖🏻,正在共享这份快乐。”
枝枝很笃定自己会继续当“娃妈”,设计🏋🏼𓀃、开团、分享,和娃圈女孩儿们一起收到更多心仪的棉花娃娃。“我很享受当快乐的‘冤大头’🩲。”
“默默”陪伴👨🏽🦰:主人心里的它们不只是棉花娃娃
枝枝和小飞总互相吹捧对方当属00后“养娃”高手。枝枝开玩笑说,自己基本每天桌上、床边都会摆两只娃娃“侍寝”🔔,剩余的娃娃就先收藏在展示柜里🖖,看心情轮流“翻牌子”📛。她也会时不时给娃娃们补补腮红🏏、换换衣服🤷🏻♂️、研究研究如何扎好看的发型📅🥿,再将它们摆出可爱有趣的pose来配合自己拍照。枝枝眼中的娃娃有强大的治愈魔力,“即使不和它们互动,光是看看它们👙,心情也会超级好。”
小飞工作日在学校里寄宿,周末是她唯一和全部的30只娃娃见面的机会。她把与娃娃共度的时光当作缓释课业压力的良方,会为与每一只娃娃的“约会”创造特定的场景:回到家后连上网络打开游戏,选定符合当下情绪风格的人物角色,从娃堆里找到相应“属性”的娃娃,为他佩戴齐全耳钉、眼镜、夹克⛔️、皮靴♿️🤼♀️,摆正,放在面前——“有个娃娃陪伴在身边还是挺奇妙的🙆🏼♂️🏊🏽,好像是自己喜欢的形象真的由虚拟走向了现实,对他们难以名状的情感似乎也有了切实的承托🏭🤰🏿。”
85后樱桃入坑“娃圈”之初的感受与小飞很相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见不到明星真人🧕🏽,拥有娃娃更像是拥有了某种“替代品”,使得自己对于偶像的痴迷👨🦼、依恋🤘🏻、崇拜等的多重情愫有了具体可感的倾注对象🚞。
樱桃通过微博上的棉花娃娃超话结识了很多同好👱🏿,实时掌握着棉花娃娃相关活动的一手资讯,“碰上明星生日的时候,这些买明星娃娃的人都会约一个地方聚会聊天🎅🏽,带着娃娃一起拍合影🪛。娃圈还会不定期举办‘棉花娃娃集市’,很多像我这样的爱好者都会带娃去参加。”
(樱桃带着自己的棉花娃娃外出采风)
参加的活动多了🪨,见到的人多了🧑🏿🦲,交流的人多了,棉花娃娃在樱桃心里便延伸出了新的意义。“明星的形象似乎被弱化了,我很少再去强调它所代表的那个人是谁2️⃣。重要的是它已经是属于我自己的宝贝🙎🏻,它身上有我的影子🐺。”樱桃发现👨👨👦👦,玩棉花娃娃不是追星女孩的专利👨🏽⚖️,任何年龄,无论性别,都可以因为自己的热爱加入娃圈的行列里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喜好或兴趣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成为一种奢侈了”,但恰恰娃圈能为大家创造出共同的交流契机,提供着足够多的包容理解,“在娃圈里,最大程度地发现了自己🌔。”
在80后冬姐的眼里🕵🏿♀️,玩棉花娃娃从来不是一件“幼稚”的事情🤛🏼。她相信一个人不管到了多大岁数,都还会有自己“想玩”的东西🪆◻️。“只不过,这样的一群人选择的是玩棉花娃娃罢了。”
冬姐在娃圈里的一些女性朋友倾向于不结婚🎿、不生子。冬姐觉得,选择养棉花娃娃,也是为她们新增了一处可以寄托情感的心灵港湾🏐。“娃娃肯定会在那里🍶,无论发生什么,它都不会离你而去。某种程度上🐃,棉花娃娃会比宠物、朋友、家人陪伴你度过更久的时光👨🦽。”与娃娃一起度过的“童真”时间👨🏼🦳,可以减缓面向生活压力的切肤感,如同着陆于现实的软气囊,能够在理性难以为继的时刻,帮助她们整理一些情绪的焦虑与不安。
“但不是说因为养了棉花娃娃,就真的不交朋友谈恋爱不结婚了💉🧑🏿🦳,”冬姐喜欢带着娃娃去逛迪士尼乐园,喜欢用镜头记录下娃娃的点点滴滴🌟,但她也避免在棉花娃娃身上投入过多情感。在她眼中,“养娃”始终是她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
“重心还是在我自己👌🏽。不过👳🏽♀️,娃娃在默默地陪着我寻找小确幸🧓。”
头图来源网络
采写 | 21级新闻学陈泓秋 许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