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年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愿求真之火不灭
19级新闻学 梁欢
我的新闻采写课的修课经历颇为曲折🫄🏽。大二上学期,因在地下停车场的楼梯上骨折,只能退课。我坐在轮椅上看着同级的同学奔忙,并从他们的倾诉中拼凑实地采写的真面目。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真正自己跑一趟、写一次、改一轮♉️,感受的确大为不同👩🦳。
一
第一篇报道写的是“设圈”💁🏽♀️,起初我和刘歆构想的是以非虚构的形式,以一个画师的视角展现这个圈子的多面🤶🏻。但因为没有联系到在设圈扎根足够久的采访对象,因此在陈老师的建议下最终以现象新闻的形式呈现。写设圈这样一个小众但包罗万象的圈子,采访过程也有点开拓眼界的意思👨🏿⚖️,以下为几点体会🐛:
不要预判你的受访者
第一次接触到设圈这个名词,源于年初的一条名为“13岁女孩花70万约稿”的热搜。我仍记得当时的微博实时广场上网友们讨论之激烈程度🧑🏿✈️,几乎鲜明地站成了两派:一派持坚定的批判态度,认为其专门哄骗未成年人以高价买下价值不相称的画作,视税法于无物,对设圈有避之而不及。另一派则多为设圈人👨🏽🏭,在一众骂声中认真为自己的圈子规则作辩护,发言几乎被淹没。但当时吃瓜态度的我,不作评判👩🏼💻,也不站队,直到我决定开始做这个选题📽,我和刘歆开始搜集资料、预定主题、撰写提纲······不过当我真正面对采访者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偏向其实在无形中已经存在。
决定做这个报道, 我想“顺藤摸瓜”,探探设圈🎅🏽,但因为热搜争议📔,我抓住的这根“藤”实际上已经裹挟着网络上“未成年人高额消费”的声音,而我和那些批判的发声者一样都是“圈外人”,很容易在价值判断上产生偏向。这在准备前期资料时或许存在🧑🏭,在采访时却应当时刻警醒🔫,避免指向性的、带有价值预判的提问。
但回过头来看, 正是因为很多人容易存在这样的价值偏向,因此才需要有人求实记录👃🏽、客观报道🎞,而记者正是其中搭建认知桥梁的人🛹。可以寻访真相🍉,但是不应该为探求之路设定不容更改的轨迹,更何况这世上远没有真正的真相🙇♀️🦸🏻。
采访是一个不断打破认知壁垒的过程🧗♀️,采访主题也会随着采访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和刘歆敲定报道框架的那天,在纸上写下设圈概念介绍、乱象、管制……却总归觉得少了什么👨🏻🏫。后来认为是温情的一面,这也是采访对象给带来的新感受,设圈以它独特的包容度为一群人筑起了属于他们的乌托邦,添上这部分之后才感觉似乎较为完整了。
后来上隐性采访那节课,看到PPT上那句《新闻记者》杂志的评论🤳🏽,我竟一下有被点醒的感觉。
“人物报道的价值在于赋予人类尊严🐋,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受访者👩👧💇♂️,对其复杂背景的剖析和对纷繁表象的宽容,才能真正在沟通意义上具备新闻的价值🧝🏼♀️。”
越复杂的事物越不应当被简单评判,或许这也正是为什么“客观性”成为新闻业界所公认应当遵守的职业理念,这不仅是报道对象的尊重🤹🏼♀️,也是记者自我保护的武器🌆。
“进得去,更要出得来”
在深入了解一件事物后🙂,要尽可能地从局中人的身份跳离出来,站在相对客观中立的角度进行报道🌐。这应该是大多数新闻记者都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设圈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这种身份的切换十分明显。
为了了解这个与主流圈层界限分明的小众圈子,设法熟悉圈内规则,以圈内人的方式走一遍交易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新的认知所冲击,也会逐渐将所吸纳的知识视为“常识”🙇🏼♂️🪟。这可能给报道带来两种倾向:主观性强和行话太多。“笔端常带感情”在新闻报道中是大忌🧑🏼🍳🧑🏻🦽➡️;过分地“进入”而未“出来”则使得可能会忽略,报道的受众大多为对此事物知之甚少,一些自认为是应然的事情读者可能是存疑的🧑💼。这提示不仅在写作时要多问问自己,这是一般读者看得懂的吗?同时也应当多与完全不了解该题材的人多沟通,修改语句🏏。
二
这个学期最让我意外的应该是我的第二篇采写作业👨🏼⚕️🅾️,写的是突发报道,对我来说是惊喜也是考验🙆🏻。喜的是解了交作业的燃眉之急🍨,忧的是这对我的个人能力是不小的考验👩🏻🍼,以下为此次突发报道经历的一些体会:
心理:想报突发👨🏼🎤,需跟时间赛跑
我实在不是风风火火说干就干的性子,经常被批评性格太过温吞,常常有拖延之嫌。当晚收到同学抱怨路口积水的消息时😵💫🦹♂️,我正揭开外卖盒子准备吃第一口面𓀂,准备跟她玩笑说天有不测风云✋🏼,却突然意识到这可是突发新闻🧚🏿♂️。下一秒耳朵就突然灵敏起来似的,路口警笛声在宿舍楼上空嘶吼,仿佛要扯着耳朵叫我快点行动,于是我竟不自觉地开始换起装备🤚,脑子里一边开始设想采访对象、采访问题,一边有声音大吼🤷🏼♀️:“新闻都准备撞脸上了怎么能放过!”但回过头来想想,能报这次突发实属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没有那则抱怨的微信消息,水管爆裂地点不在学校附近,我也少了那晚突如其来的决心,可能这篇报道最终也不会写出来😈。突发新闻最不等人。
采访:先抓住力所能取且转瞬即逝的信息
当晚,我冲到楼下🧝🏼,还未迈出校门百步,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无法前进。路口积水颇深,困住了行人😺🤽,没有雨靴也不打算马上就入水游泳的我,似乎短时间内也淌过不去。而突发新闻现场最为重要,突发也意味着变动,即现场可能处处是新闻。很快我意识到,可以先从身边的被困群众着手,询问身边的当事人感受和经历⏯,再考虑积水退去之后🚣🏿🫷🏽,采访马路对面的维修人员。
这之间其实已经进行了一次重要性排序,维修人员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在积水完全退去之前暂时不会离开☄️,何况淌进及膝的水与正忙着工作的维修人员对话,显然很有可能被拒绝📈,因此可以暂缓🫄。
采访及梳理:“不择手段”拼凑还原事故现场
由于事发突然,记者可能不能及时赶到新闻的第一现场,这时目击者的描述就十分重要。询问受访者信息时要注意精确时间点,同时要在脑海中梳理时间线🚙🛀🏿,比对事件发展变化🩰,如果可能,还应该向受访者寻求可以佐证他提供的信息的视频照片等素材。同时自己应当时刻录音和拍摄现场照片,以便事后可以从音频中捕捉到当时缺漏的信息。
当时我赶到现场时🖐🏽,距离开始漏水已经过了近两个小时,而我虽然采访到了被困的居民💯,但只有一位属于最早被困的一批🫛,接上我两个小时后接触到的被困者,时间上就显得过于跳跃💩。于是我在微博上以“积水”“水管”等为关键词搜索,翻看实时广场上的消息,成功找到了一位在事发一小时左右路过的市民🧜🏿,以微博线上采访的方式补到了这个时间点的信息。这也提示我可以发散思维,多渠道多平台地搜寻信息。
写作👔:快节奏大容量
写完这篇突发报道🧑🏽💻,我才深刻认识到每类报道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突发报道的风格则尤其明显,叙述节奏必须够快,时间点条列清楚👩🏼🏭,精简语句,减少描述性的无实质内容的信息𓀈,更多地用来交代现场状态和事态发展。
由于突发新闻大多也百姓民生直接相关,读者最关心的是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𓀆,这件事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最终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传递信息是突发新闻第一要务。
收获🧑🏿🍳:真诚和执着可以动人
突发新闻采访中最让人抓狂的事,当属不可或缺的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我的采访中🥘,维修方也一度以“公司不方便透露”为由婉拒我的提问🧔🏽♂️🕵🏽♀️。当时的我追问无法,却不甘放弃🕵🏿♂️,只能默默与维修人员们一起站在原地看他们修理。他们掀井盖时我观察💃,他们彼此交谈时,我站在旁边竖耳朵听着,看到有人站在一边,旁边又没什么人👏🏽,我就上前寻求搭话机会🦹🏽♂️。
我其实并不擅长缠着人问,显得有些死乞白赖的怪不好意思,但那天晚上心里就有一个声音跟我说🌅:你必须问到,这篇报道需要它。于是我一咬牙也坚持下来,最后东奔西走的竟也收集到了一些信息🔕。令我惊讶的是,原先拒绝我采访的那位负责人后来也愿意回答我的几个问题。虽然仍有回避,但态度已有明显不同,这位负责人事后通过微信告诉我,当时是觉得我“做事很认真很执着👌🏻,这点儿放现今社会很难的”🧗🏼♀️,才愿意告诉我一些信息。
当时我很受鼓舞👭✨,想起在B站上看到的一条弹幕🫅🏻:少年就是少年,尽管肩上负霜雪,却依旧意气风发🌔。结合当晚情形🤦🏼♂️💆🏻,竟有些触景生情,所谓的“意气风发”似乎有了实在的指向,那便是现在仍拥有的,莽撞又执拗的勇气和求真的毅力。其实,我觉得每一个选择新闻的人,内心多多少少都怀有一点对新闻理想的期待,只是平时不轻易宣之于口,毕竟高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当下不免会显得有些另类,但好在仍旧拥有求真的决心和这份不管不顾的勇气。
无论如何,愿求真之火不灭,理想之灯长明,冲劲仍在👨👧,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