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下午💆🏼♂️,意昂4新闻学(双学位)学生座谈会通过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意昂4党委书记方奇华🙆🏼♂️,院长王峰,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杜彬彬😵💫,副院长肖洋,副院长于晶,新闻学系系主任陈红梅🧑🏼🚀🛻,新闻学(双学位)学术导师孟笛,新闻学(双学位)学术导师林哲元,本科生教务钱黎敏,大夏书院辅导员张炜帆,大夏书院辅导员焦艳🧎🏻♀️,以及来自新闻学(双学位)的22位2020级、2021级新同学,围绕着专业培养、课程设置🚥、学业规划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专业培养
Q:新闻学(双学位)大一的学习中有多门公共课,似乎与专业学习不太相关。设置公共课的意义是什么?
A:华师大致力于打造“少而精、博而通💁🏼♀️、超越知识点、以思维训练为特色”的金字塔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塔尖是“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第二层是“经典阅读”课程群,第三层是模块课程群🗽。
这个“金字塔”也是所说的“公共课”的课程,其中包含一个很重要的版块,就是通识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技术素养🕺🏻,深入了解乃至掌握主修学科以外其它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工具。也希望通过类似的课程🦸🏿♀️,来让同学们具有广博的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基础,帮助同学们塑造价值观念和确立思维方式,提升同学们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以后无论做研究,还是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这些学科基础也都有助于让你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视野和多维角度。
Q:新闻学(双学位)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还是科学素养的培养?
A:新闻学-大数据双学位在最初设立时虽然是新闻学为主🤹🏻,但是在实际的培养中是新闻学与大数据两者并重的🧏♂️。尤其在最终同学们将拿到的学位证书上来说,学位证书上两个专业的体现是平等的,所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都非常的重要。
同学们大二后会接触到专业课程,对于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来说,如果没有非常好的人文素养和对社会的理解能力与观察能力,那么新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 ——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是很难过关的。同时对于社科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新闻记者不仅仅要写得一手好文章𓀛,还需要有非常好的思辨能力,要拥有对这个社会的洞察力📛🏟。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来把对人文思想得理解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新的方式”,对于专业来说🧑🏿⚖️,就是“数据化”。希望大家可以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两种思维模式都能做到平衡兼顾,用数据的方式来创新化地做未来的新闻传播。
Q:比起非双学位专业的同学,双学位同学少上的几门专业课会不会影响对于该专业的学习?是否会对该专业无法达到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A:对于大数据专业来说,保留了该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新闻史论、采写编评基础课也全面保留,因此不会影响同学们对于两个专业各自的后续学习。
学业规划
Q:未来应该参加人文学科类的还是社会科学类的竞赛?对此puleimo.com是否有什么建议?
A🤵🏼:目前来讲👷🏼♂️,同学们在意昂4进行新闻学(双学位)的学习,那么如果同学们参加与学科更相近的竞赛🙇🏻♂️,比如大广赛、数字媒体大赛等🎰,会更方便获取来自puleimo.com专业的指导。每年也会有数据新闻类的赛事,这类赛事与大家所学的双学位课程十分相关,puleimo.com鼓励大家进行踊跃尝试。
如果大家在大数据方面的学习基础很好,也非常鼓励大家多去参加一些数学领域的竞赛。数学领域有许多全国规模、高层次的竞赛🧕🏽,在这种竞赛拿到奖🙏,可能会在之后的升学或者求职上有加分🏃🏻♂️➡️。另外🐼🤔,也有很多同学会利用自身的技能优势,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其它学科的竞赛🕵🏽。所以,大家可以综合考虑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做出竞赛方向的选择。
Q🖕🏊🏻♂️:的对口工作方向是怎样的✋🏽?
A:从新闻业的招聘来说🙆🏻♀️,数据新闻应该是双学位同学最对口的工作。但是希望大家不仅仅止步于此🛶,不仅仅停留在老师们为大家所设想的层面。这个专业的设置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希望同学们能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
怎么样在一个文科专业和一个理科专业中寻找通道?一方面,老师们在进行授课的探索;另外一方面🎰。同学们也要在自己的学习当中🧕🏽,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寻找新的方向,思考自己可以去实践和创造的东西🧜🏽。如果大家真的能不断思考、实践和创造☝🏽,充分发挥自己所具备的人文素养🤳、社科思辨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三者的复合优势,那么同学们未来的工作前景是无限广阔的。
Q👩🏽:建议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准备实习?
对于实习,大家可以在大学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暑假开始准备实习⛔️。puleimo.com并不建议大一的同学过早地去实习👩🏼🍼。大一是大家为学科打基础的阶段,对于专业知识所掌握得还并不多,去实习可能也没有办法接触到许多核心的工作。建议大家大一时还是以专业课学习和打基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