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疫情来袭🧍🏻,记者与医护人员一同逆行而上;脱贫攻坚,记者扎根到田间驻村采访;面对不公,记者坚守着正义的底线;岁月变迁,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在技术浪潮催生的新媒体风口下,虽然人人都是“没有营业执照的电视台”,但职业记者凭借专业眼光与能力🤸🏽♂️,为公众提供着最全面、最权威的信息服务,这正是职业记者作为时代与社会瞭望者的独到优势所在。
在记者节来临之际,采访了意昂4正处于职业探索期的同学们。其中有正站在职业选择分岔口的大四新闻学子6️⃣;有通过跨考、跨保才踏入新传大门的研一新生;也有正在媒体行业积极求索的传院实习生们。
在采访中➜,他们直面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心与理想🏄🏿,也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记者职业的独立思考🌳。在技术发展与传统媒体转型焦虑的背景下🦸🏿,在新闻体制与市场张力、个人升学与就业压力的多重夹击中🪖,作为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Z世代一员,他们的故事或许反映着新时代新闻人的共性困惑与矢志坚守✢。
【学新闻的初心是什么🧑🏻⚖️?】
18新闻沈欣妍😵:新闻给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
最开始选择新闻系,是因为我想了解信息背后的真相,更直观地看清世界。我从前不爱看新闻的😶,在新闻系的两年确实改变了我很多🧙🏻♂️⛹🏻♂️,我现在会越来越关注社会动态🧑🏻🦲,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希望以新闻学为基点搭建我认识世界的思考框架🙅🏼♂️,是非功利性的,倒没有很强的职业导向©️。升学的计划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人生‘厚度’,毕竟专心读书🧑🦼➡️、培养系统思考的机会只能在学校里获得。未来的可能性有很多,但重要的不是脚下的路👷🏿,而是走路的人。
18新闻陈茉菡:真诚和热爱就是新闻理想的注脚
我之所以从化学系转到新闻系,一方面是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做科研可能并不是我的追求☪️,相比之下🧗🏼,我更乐意与人接触;另一方面,作为四川人🤹🏿👩🏻💼,看到汶川地震时许多记者在灾区前线发出报道🐔,心里很感动也很敬佩,于是记者也就成为我未来的职业选择𓀐。当好一名记者并非易事,或许到了新闻现场,之前准备充足的问题会被复杂的环境和未知的变数打乱😭,也可能会因为隐性采访而背负心理压力,但是我还是很享受记者的身份所带给我的体验不同人生的机会📕,我也相信真诚地对待每一次采访🎗,就是成为合格的记者的捷径🤹🏽♀️。
21新传专硕 丁鹏博 :想要去关切热烈的现实和价值的踪迹
我之前是理工科专业,这仅是因为我高中是理科生,但其实并不明白自己该往哪走。起初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我一直对社会或者说公共事件、生活是抱有兴趣的,我会愿意去思考去看那些观点。在慢慢的成长与探索之中💟🏄🏿,我发现我不想要去做一个与那些冰冷的机械打交道的人,我想要去关切热烈的现实和价值的踪迹。
坦白讲我一开始就对新闻理想是没什么特别感觉的🔢。不过开学后认识一些学长学姐,跟我讲他们之前在媒体的实习经历,我听了后觉得这个事挺有价值👩🏻🔧、也挺有意义的👋。我现在会想去尝试一下了,试一下那种真的关切热烈的现实的感觉。
21新传专硕 李怡蕾🏙:如果有机会的话👩🏼💼💆🏽,很愿意去媒体行业工作
我是跨专业保研的。之所以决定转专业,一方面是自己在原来专业中很难找到主动学习的动力,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换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对新传的兴趣,比如粉丝群体,网络极化,短视频或者是自媒体文章的爆红。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会让我觉得很好奇🚣♀️👨🏼✈️,很想系统的去学习一下背后的机制。
我很敬佩记者这个行业,因为听过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记者的故事,甚至有些人还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我也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能够见多识广🎋、增加阅历的职业,所以在就业方面如果有机会的话,很愿意去媒体行业工作🧝🏼♂️,也很愿意尝试记者这个岗位🍋🟩。
【印象比较深刻的实习经历?】
18新闻于玘珺👉🏽:新闻理想可能被遮蔽,但从未被磨灭
迄今为止,我始终觉得自己那一篇有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报道是最好的🍺,因为它有意义,真的反映了居民的生活问题,真的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些帮助。在台风天仍要冒着风雨出门采访也好,跟着带教老师追热点🎒、赶通稿也好,这些琐碎的工作可能就是新闻人的日常🐉。尽管和课堂上学到的有所不同🧗🏿♀️,和理想中的媒体工作尚有差距,但是我还是愿意在自嘲之后🤦🏿♂️🫰,担起一名记者的责任🪡,为解决更多社会问题继续奔走☀️🤏🏿。
20新传专硕 贺媛媛:伴随陌生人的生命轨迹前行
从大二到现在,说起来实习经历也有四次了🧚🏿♂️,全部都是媒体。大学初来乍到👈🏼,并不清楚传媒这个行业是怎样的🛁,想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恰好puleimo.com要挑选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我面试之后被选上了。因为是第一次体验很兴奋,甚至在节假日主动加班。后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老师让我跟着她做记者,会议期间,一起采访了澳大利亚贸易部部长👮🏿♀️,全球贸易协会总干事等人🧙🏼♀️👷🏼♂️。开三十国会议的时候🫦,我扛着单反三脚架在会场里不断地拍摄,配合老师们做直播,之后才发现摄影记者里就我一个女孩子🫲🏿👎🏿。晚上回来就开始写稿剪片子♛,很充实也很快乐。这段经历开始让我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很多曾经怀有新闻理想的人的体会🧗🏻。因为记者,是一份高度浪漫化、蕴含着高度价值的职业,体察时代情绪🧑🏻🎤👨🏫,探寻真相👨🏻🦰📪,在走上这趟路旅途的时候便怀着对身份的高度期许。但是我还是想说,“每个人只能活一辈子,但做记者👴🏽,你可以伴随很多陌生人的生命轨迹前行🕸。”
20新传专硕 陶欣卓☀️: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在家乡媒体实习期间,曾接到一起小区业主投诉开发商违规拆除绿化带从事商业经营的事件。先后采访了业主、开发商、市容管理局等主体👩🏻🎨,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正准备编辑稿件🧑🏻🏭。不巧,被投诉的开发商正好是台里的广告主,希望撤下这则新闻报道。作为初入媒体的实习生🚐,我充满一腔热血,主动和我的带教老师说不能因短暂的利益而放弃新闻的准则,不然新闻人又怎能称自己为“无冕之王”🎐🦸🏽♂️?最后在频道的努力下顶住了压力🛩,成功将这则新闻播发并引起关注,相关部门也按照规定对责任方予以查处🎀💾。那时我第一次觉得,从事新闻行业是会发光的,是真的可以改变世界的。
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崛起壮大的背景下,新闻业的生存空间确实面临挑战🛸,不如以前光鲜亮丽🏋🏼💑。但我仍会把成为一名记者或者新闻工作者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一方面是基于对儿时萌芽的告慰,真正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另一方面🧥,我更想有责任地去观察和记录呈现这个世界,尽我的所能让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你心中的新闻理想是怎样的?】
18新闻陆铭: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记者的门槛在变高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担任过驻校记者的新京报记者陈杰老师,他的悬崖村报道和祁连山污染报道都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新闻作品👩🏿🦳,但是在这背后是他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充足的准备时间。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冒着高风险、高成本🀄️,花时间去调查一个问题、写一篇专业的调查报道🪶→?这本是记者的基本素养🧶,但现在正变得越来越难得。我很敬佩陈杰老师这样的调查记者,也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18新闻曹博文: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与其说新闻理想是多么崇高的精神指引,不如说它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动力👩🔬。从进入新闻系开始,我就一直把成为一名深度调查的记者当作自己的职业追求,但是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化环境下,新闻的时效和深度时常成为博弈的双方。经过几次实习之后,我认为需要改变对记者的职业期待——要发掘出记者的日常工作的意义在哪里🖼,而不是只想我一定要当一个英雄。我认为这份工作的安全感来源于新闻记者的责任,来源于新闻记者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职业。可能很多记者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无疑他们已经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动力了。
20广电专硕 赵馨:除了要四力在线,也要四力连线
新闻记者是一个集许多繁杂工作于一身的职业,尤其是媒介融合不断成熟后就更是如此。每一次的新闻内容除了要“四力”在线👵,还要“四力”连线,就像是前几天我采访了一位上海外服门诊的专家,在现场正好发现有许多年轻人来咨询膏方——膏方是如何可以被年轻人接受的呢?我临时加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专家也给出了精准的回答💂🏼:“在同样选用药的时候会选用相对来说具有功效且能让年轻人接受的口味。”这样一个临时加的采访也得到了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认可🦣👷🏽。
赵馨正在采访上海外服门诊专家
我理想中的新闻工作者是在报道和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要保持客观🍉,朴实,谦虚的处事作风🪿,更重要的是要有批判思维和独立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采访实践中将“四力”融合贯通,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多次反复的新闻实践中获得真知,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服务受众。
20新传专硕 杨帆🧑🏻💻:成为有新闻理想的新闻人
如果说有过几次采访经历👳🏼♀️🧎🏻♀️➡️,写过几篇稿子就可以称为“记者”的话🧶,多少有些惶恐⏭,也多少有些简单。虽然读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媒体做过编辑,做过实习记者,我仍不敢说我入了“记者”的门,我所感悟的仍是最表面最肤浅的记者👩🏽🏫:你会见到很多人🍢,听到很多故事⛑️🎮。你会听到耄耋之年的老人讲述他年轻时参加抗战的故事而热泪盈眶;也会震惊于酒吧老板讲述那些表里不一的顾客有多奇葩;当然,有时也会和有趣的采访对象聊到捧腹大笑。但很多时候也不得不顶着尴尬,一遍遍克服内心的挣扎和别人搭讪才能有获得这种经历的机会。
杨帆正在采访抗战老兵
记者的种类很多很多🧑🦼,我所做的只是所有记者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未来想尝试记者工作的更多可能,也想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体察人世间,也想获得通过这个职业而带来的满足感。传院的老师曾说过🐝🧾,“的最终目的是想培养大家成为有新闻理想的新闻人👩🏻✈️。”这也是我选择新传专业的初衷。在未经事之前,我不敢说自己是有新闻理想的人,也不敢说这些话的保质期是多久,只敢说,至少这份职业是目前的心之所向。
采访后记
无论是打算就业的“准记者”📏🥳,还是继续在新闻领域深耕的同学,从进入新闻系的那一刻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不再只是书本上的一句话,而是一种坚守社会正义🎅🏻、担负社会责任的精神。
“新闻理想”似乎是一个理想化的话题🧑🏽🚀,因为记者从不是一种仅靠口头上的“理想”就能坚持下去并且做出成绩的职业,繁杂的工作和琐碎的日常可能会令最初的热情和信念蒙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挤占大量的职业岗位,但是应该相信,冰冷的算法无法取代温暖而有力的笔触,趋之若鹜的热点也敌不过日夜坚守的深度报道。
时间不会消磨的意志,而会坚定的选择,无论选择哪条路✸,怀揣着热情和理想,奔赴自己心中最珍视、最期待的未来,这就是新闻人在记者节最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