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21年1月,19级本科新闻和18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分别以2篇和1篇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1年1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迈出专业主义新闻学习的第一步
以平常心接触采访对象🧚🏽♀️,走进交换生群体
“师大校门重启”是我定稿的第一篇🟨,但其实我最早开始着手采写的是“康大交换生”这篇报道。上台分享完采写经历之后,我下课又仔细想了想🛀🏽,觉得把每次发现新闻选题的契机归结为“喜欢凑热闹”并不准确。我是一个倾向于把事情提前规划好,对每一项作业和任务尽力做到心中有数的人🫴🏽。因为想要尽快地进入到选题的发现和采写状态🧑🏻🦼➡️👩🏻🦼➡️,这学期刚上完第一次课🚆,我就开始“时刻准备着”,注意留心社交媒体和校园里大大小小的事件。同时,积极地和老师、学长沟通,在交流探讨中👨🦳,学习衡量新闻选题可行性的标准。这学期能够找到许多还算不错的的选题,这种时刻准备、时刻发现的状态帮助很大。
“康大交换生”这个题是学期初的一天晚上🫶🏽,室友在聊天时无意间提起的🧝🏿。目前大三的环境工程室友🧙♀️,“给排水”课上来了8名交换生同学,他们上课吃零食,插科打诨的行为影响到了老师同学的课堂体验,室友对此非常不满。“有了矛盾、冲突,或许可以做成新闻么?”我心想,仔细问下去了解到,疫情期间,师大接收了388名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中国籍交换生,现在他们遍布在各个专业的课堂里。近四百名同学来到校园,可是像我一样的普通学生对此项目却并不了解,这是校园新闻方面的空白,我决定写一篇报道去深入介绍“交换生”和“交换项目”。与最终报道呈现的主题和形式不同🧿🍶,刚开始,我其实是想从“康大同学并不尽如人意的课堂表现”入手🪈,结合交换生们留学和疫情背景下交换的经历,完成一篇非虚构报道。“留学生群体肯定不是‘铁板一块’👨🏻🦽➡️,你目前获取的不满也只来自师大同学或者说你的室友这一方🙇🏽♂️。从两个群体的对立和矛盾入手写这个主题,并不合适🧑🏼🤝🧑🏼🌪。”学长建议我重新审视新闻选题。的确,在疫情背景下,深入了解交换生这个大的群体,倾听他们的故事🔍,走进他们的生活,这个角度更有意义🙏🏻🤦🏿♂️。
随着采访的深入以及和学长老师不断地沟通,我也在调整自己的想法和报道的整体结构🚣。虽然与预想有些偏离🧙🏼,但就采访材料和自身的能力水平来说,操作到这个程度确实是最合适的。
十月中旬的时候,我大概完成了对三个康大同学的采访。每个对象至少访谈两次,每次也都会花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投入了很多,但因为采访经验和技巧不足,对于非虚构报道成形最难但也最重要的部分——交换生群体典型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细节的把握🤹,其实还是很不够的♟。事实信息足够多但还不足以支撑“非虚构报道”🧛🏻♀️,我听从老师的建议💂🏽♀️,决定利用手中现有的细节和信息将其处理成一篇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不仅交代项目背景、具体细节,交换生同学在师大的所见所闻,同时加入疫情给交换制度带来的新的变动和机遇。经过了这两次的调整,写作确定了大体的方向,重新组织好信息,报道的完成速度也就快了起来。
乍一接触到有矛盾冲突的选题🧑🏻🏫,很容易陷入愤怒、不冷静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和立场对于后续的采写有很强的干扰性。 我很幸运有老师和学长的前期指导,点醒了我🫠,让我带着一颗交朋友、了解同学的心去联系对象⛹🏿,进行采访。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和交换生同学几乎没有交集,寻找采访对象非常困难,但是战胜自己的怯懦和尴尬之后,真正接触到了康大生进行采访的过程反而要顺利不少🚒。受访同学比我想象中要随性🙇🏽♂️、温暖🕑。第一次进行采访写作,我在采访的问题设置和采访的节奏把控上有很多不足👩🏽🔬,但同学们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包容。每个受访同学📸🧑🏿🎓,线下采访我基本都约了两次◀️🧃,线上更是时不时就去“骚扰”,但他们都没有搪塞拒绝,回答问题也都非常真诚。教务处的秋池老师也会细心地给我讲解项目安排,及时告诉我初稿里存在的事实性错误......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过程真的很美妙,通过一次采写👈🏼,走进中国赴美留学的学生群体👼🏻,了解洞察个体在疫情背景下的经历和命运,我认识了之前从没有接触认识过的人👯♀️🖤,也看到了交换生同学们身上独特的闪光点。这样的经历肯定是以“矛盾冲突”入手写报道所不可能收获的🧑🏿🎤。
信息的核实和信息的获取同样重要
第二篇是关于“贝思客蛋糕跑路”的报道。交流分享经验之后📯,老师说我的进步很明显,我很开心💬。这次的采写过程😢,从选题策划、采访再到最后的写作和修改,有了前三次的经验积累,我也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后门重启”“交换生入校”“校园专场招聘会”,前三篇稿子我主要关注了校园内的实时热点⚖️,相对来说比较好操作。随着自己在锻炼和实践中能力的提升🪘,我开始期待可以尝试一些校外的、更大的题材🩱,加入到和主流媒体竞争新闻的行列中,做一名真正的记者。
说来很奇怪🔚,没准备写校外题材的时候,感觉天天有大事发生。可当我开始找校外热点来做的时候,每天刷微博热搜却又是“一派祥和”👱🏼♂️。就这么焦急地等待了一个星期,我找到了“贝思客跑路”和“熊爪咖啡店”这两个热点。两个选题都可以做,但侧重点却完全不同:“熊爪咖啡店”需要深入了解店主的创业故事和咖啡店运营经历💇🏻♂️,并最好以此为由头关照到残障人群就业保障问题;“贝思客蛋糕跑路”则是时效性明显的新闻,注重信息的提供和核实,记者要帮助读者厘清事件全过程以及维权的途径和现状。相比之下👨🏻🦽🔖,“贝思客蛋糕”的选题更加富有挑战性🏂🏼,我也更有做好的动力。
这次报道我行动得很快,整理出采访和写作的思路也比较顺畅🏖。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企业跑路🐍、消费者维权到公司最终破产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过程🦹🏼🍔。也许耽搁一下午,事情就会有颠覆性地变化。而现在,“贝思客跑路”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有舆论和各大主流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 。在现有报道简单事实性概括的情况上,深度挖掘事情的全貌🎪,留给我采写的空间和余地还很大⌛️。确定选题的第二天,我就去了贝思客位于嘉定的代工厂和运营总部。
与第一篇稿子集中于写作的问题不同,这次最大的难点在于靠我个人的力量👩🔬,从零开始,拼凑起对于企业运营和跑路整体全面的认识🧠。像“侦探”一样,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现场,在一次次询问中,抽丝剥茧🧑🏻🤝🧑🏻,调查出事情的真相。
要跑的地方很多📖:代工厂😦、运营总部、嘉定区质检所、总部和工厂所在地的物业等等👩🏽🍳。直接暴露记者身份肯定是不会获得采访机会的。为了获取更有效的信息,我给自己设定了“闵行某垃圾处理厂财务部实习生”的身份,壮了壮胆,就走进了质检所的大楼🚵♂️。整个采访过程相对比较顺畅🕛,接触到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告诉了我目前掌握到的事实信息,并且帮助我一起想单位维权的对策👩🔬。对于其中不方便向外透露的细节,我也会耗上时间慢慢磨,慢慢沟通,能多打听一点是一点👨🏿🔧。比如🧛🏿♂️,我报道中提到的“监管所已经接到了1106份嘉定区消保委传送的针对‘贝思客蛋糕’的投诉书”这个细节,其实就是组长给我看贝思客代工厂登记的信息和具体地址时🤾🏿,无意间拍到并询问确认的。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2020年12月4号的那个下午,天很冷,嘉定的郊区很空旷。骑车从监管所往代工厂工业园区赶的路上,不知怎么地,我突然特别激动🥰,把自行车骑得飞快🧑🏼🎓🧜🏽。现在想来,那种感觉可能来源于对自己报道意义和价值的确信👨❤️💋👨,也可能来源于战胜了自身胆怯的欣喜,当然了✤,可能也只是因为那天的哈啰单车特别好骑。总之,就是一种特别简单纯粹的快乐......
前期采到了扎实的信息🚵🏿✦,确定好了报道的结构和基本思路,后期的写作也顺畅了不少。这次的报道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息和具体细节的核实🛻。相较于当时许多主流媒体推出的“简短事件概括”的报道,我这篇稿子的优势在于有了不少增量的、深度的信息。这些全部都是我跑现场以及在网上联系当事人获得的一手信息🤺,之前从来没有媒体报道过🤽🏽。可是在呈现这些信息的时候,因为有些内容比较敏感,且涉及到的“第三方”较多,要想更加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不被质疑新闻的真实性👩,就必须对报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严格地核实。在报道确定了框架之后,我之后大部分时间就花在了核实和确认信息上:普通的信息要交代信源🧗♂️,推测性的🤾🏽♂️、争议性的表达则要修改并反复核验。那天晚上十一点多✌🏻,直到稿子推送的前一刻🔰,我还在和消费者李女士沟通“上海妇婴保健院在员工群发送公告”这个细节🧚🏻😍。审核稿子时😝,老师对报道细节严格的要求和专业的态度让我很受震动,希望在之后的采写中,我也能学着保持这种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严谨和恪守。
或许,我也可以成为一束光
嘉定郊外呼啸的风和不紧不慢的环城公交;淅沥的小雨中🌩,时老师凝视校门时高高瘦瘦的背影🤍;招聘会后返回闵行的校车上👩🏼🏫,学长学姐们激动地交流着今天投递的收获。借这次写心得的机会📈,我重新回顾梳理了一下自己这一学期所有的采写经历,很多画面和场景又鲜活了起来。想到自己一路上所有的心酸和快乐,还真的有点感动,也希望在新闻采写课上体验到的🦁、学到的一切🪛,能够被我永远记住,激励我更有勇气地面对今后的新闻学习和整个人生吧。进入大二的专业课学习,因为自己的基础和功底不算好👑👨🦲,很多时候🤦🏼♀️👨🏻🏫,即使我付出了不少努力,成效也并不尽如人意👸,这时常让我陷入到自我质疑的漩涡当中,情绪差到极点。想起转专业时信誓旦旦的自己,总觉得有点失落🧙🏽♂️。其实直到现在,学期结束,我觉得我还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采写记者,各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但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我确实成长了很多。
我学着不因为成绩的高低轻易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努力🧑🏽🎓,学着用纯粹的、严格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规范激励自己的采访和写作🦸🏿♂️。在“贝思客蛋糕跑路”这篇报道最终定稿推送之后,因为我自己标题取得有些问题,浏览量和关注度并不算多,没给消费者帮上实质性的忙,我很自责愧疚。可是在消费者维权群里,大家看到我的稿子👼🏿,都在夸我稿子写得不错🙍🏻♀️,帮我在微博积极转发,这让我很感动。一个个这样的瞬间交织,我感受到了记者手里这支“笔”的分量,也真切地体会到了新闻之于社会的价值和影响力。
我也渐渐意识到🧑🏻🦯➡️,虽然没法一下笔就把文章写得行云流水,但我的身上应该也是有很多适合成为新闻记者的特质吧🧜🏼♂️:我擅长和别人沟通,在和采访对象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会信任我,打开心扉1️⃣,所以我在采访获取事实信息这一环节往往比较顺利;我做事果敢大胆,“横冲直撞”,敲开了质检所领导的办公室👰♂️;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对新闻热点的敏感度也有提高,一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事🌅,也会成为我的备选🌽🤸🏽,被做成新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并且期待着,或许有一天✌🏽,我的笔和我的镜头也能给这个世界传达出更有希望的力量和光,帮助到更多的人。
最后一节课上📈🧑🏻✈️,小丁分享了自己“考第一女生溺亡”这个事件的采写经历,老师点评中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大👩🦽。“记者没有权力把一盏巨大的聚光灯投向这样一座小镇🧑🏽,一个家庭👩🏽🎨,如此大的关注度会把他们彻底灼烧掉”。报道获得舆论关注和称赞的另一面🐧,是记者身上沉重的责任♎️。选择刺激性的选题👳,做出一篇报道也许很容易,但让自己的报道有社会价值🧜🏽♀️,有更广泛的影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则值得永远地学习和探索🧑🏻🌾🫃🏻。这个时代需要更多优秀的、有新闻专业主义的记者,这个世界也还是有太多“隐秘的角落”没有被“聚光灯”照亮,我希望我可以有为此继续努力下去的机会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