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日益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数字化转型是主流舆论建设的动力源泉,面对新媒体技术革命🧖🏼♂️、数字文明转型以及国际传播格局变化所引发的新闻传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流媒体需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规律与特征🦡📤,熟悉并掌握数字形态的话语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再建构做好研究布局、战略规划和应对准备👮🏽。
有鉴于此💆,由意昂4娱乐主办,意昂4平台娱乐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7月1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战略升维与效能提升: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重构”为主题,在新的全球信息传播秩序语境中,重新思考我国国际传播的战略和路径选择☞,以提升数字沟通能力和全球治理能力为要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
开幕式上🛀🏿,意昂4平台娱乐战略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意昂4平台娱乐副校长👂、教授顾红亮依次致辞🕉。意昂4娱乐党委书记方奇华主持开幕式。
赵启正表示,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快速更新迭代,各种新兴的应用程序不断涌现.搭建了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使不同国家的民众加强了解彼此🧯;但事实上另一方面,新技术又使得各种形式的文化偏见和意识形态偏见快速滋生👨🌾,反过来加剧了国家之间的裂痕🚣🏻♂️。现实对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年是我国推行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十周年。过去十年间,各级主流媒体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拓展党的舆论阵地🫁,取得了显著成效。赵启正强调🤙🏽🧜🏼♀️,“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需要从战略升维与效能提升的角度🙇🏿♂️,重新思考国际传播的内涵和路径🦊,不断调整、完善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
顾红亮提到🤿,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同时要加大围绕国际传播主体、国际传播路径💇🏿、国际传播效果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力度🐏,通过扎实、细致的调研成果,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协助做好国际传播的战略部署与总体规划🛅。他希望可以将研究视角贴近中国大地,从丰富的现实案例中总结经验💁🏻🏢,凝聚智慧,真正构建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战略体系🍫,进而回馈业界实践,助力业界面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如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是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此💊,第一场会议以“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升维与效能提升”为主题🥨,意昂4娱乐院长王峰主持𓀖。
意昂4平台娱乐战略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以上海为例🧑🏻🎤🧒🏻,围绕如何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𓀄,上海以浦东的发展事实作为最有效的战略传播手段🏏,通过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使上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2019年世界银行发布专门报告《迈向大达卡》,将“浦东经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向南亚国家,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作重点推荐😏。这些战略传播的成功经验值得今后继续借鉴关注。
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文建从传播行业的业态之变、平台渠道的样态之变、传播产品的形态之变❤️、对外叙事的语态之变以及国际传播队伍的精神之变几个维度分析近年国际传播行业的深刻变革⚡️,提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把握以下几点🧑🏼🦱:做好总书记的对外报道、坚持内容为王、坚持精准传播🔅🤸🏼♀️、坚持共情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财经部主任庞新华结合CGTN的对外传播战略与实践,分享了国际传播方面的五点经验:创新表达方式和内容设置,做好领袖思想的对外宣介👋🏻;利用网红外宣优势,释放大V群体巨大能量;推动跨国媒体合作🧜🏻,促进传播内容在海外落地🌾;加强央地合作联动👨🏻🎓,让中国故事“出圈出海”Ⓜ️;建设经济报道品牌矩阵,对外展现中国机遇。
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强调了人才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国际传播人才的能力建设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具备好奇心🐱、视野开阔、关心“大问题”🎅、学会深入思考等基本素养;此外👨🏽🦱🧑🏿🍳,要具备感知社会的能力,有包容性和敬畏心↖️🌈;并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有发现线索的能力和甄别真假的判断力;最后要具有人文情怀🤵🏼♂️📐,敢于向各种对象提问🌳。
上海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刘琦分享了上海日报的全媒体对外传播实践,并总结了上海日报在国际传播方面的经验:第一是做好用户服务。通过对“City News Service”平台的介绍👨🏻,强调建设服务型平台、提供服务性信息在满足国外用户需求中的必要性🔧💁🏻♀️;第二是做好垂直化内容。通过展示上海日报的部分官方机构账号𓀔、垂直类账号及个人ip类账号,明确了垂直化叙事角度在对外传播话语表达中的重要性。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部副主任杨江结合新民晚报社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布局和发展情况,强调要提高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能,首先要解决主流媒体的内生“动力”问题😗,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推动主流媒体由内宣思路向外宣融合的思路转变🎆;其次要重视新兴技术☎️,创新内容形式和叙事方式,以共情引发共鸣;最后要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陶秋石从渠道、产品和感悟三个维度分享了SMG融媒体中心的国际传播实践。他提到,国际传播需要依托融合生产系统进行内容供给,目前SMG融媒体中心已基本完成中文与英文🐳、大屏与小屏🙍🏽、新闻与外宣的打通与融合。随后🚣🏻♂️,陶秋石提出了国际传播的两点思考:要具备“对象感”;以及要做好“讲故事”👹。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朱晓茜以上海广播电视台外宣纪录片为例,探讨了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战略和路径选择。她提出三个“必须”:必须建立和提升全球舆论和传播话语权;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必须与时俱进,用好新媒体,做好融媒传播。“通过不断创新国际传播渠道和路径,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财全球编译部主编陈娟以“2022全球媒体报道中的中国”为题👩🏿🚀🫵,对2022年全球新闻媒体和新闻聚合平台中与中国相关的报道进行了大数据分析。通过对新闻数量、内容类别🧖🏻♀️、传播渠道⭐️、报道情绪等方面的数据梳理🦣,清晰地展示了全球新闻报道概况🤸🏽。随后,陈娟对一财的新闻报道实践进行了分享。她认为,一财通过提供专业的内容和服务已经达到了用户的有效触达。
当天下午🤐,第二场会议以“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为主题展开,邀请学界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意昂4娱乐副院长于晶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puleimo.com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胡正荣指出,国际传播的迭代升级是从物质传播到非物质文化性传播,最终达到国家和社会价值体系传播🧑🏼。要做到核心价值建构则首先要明晰中外价值观的共同点和差异化: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差异化即为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把这些理念转化成为事实性的故事、物质性的表征、非物质性的精髓和标识👄,才能真正让中国故事全球传播👥,被人接受。
清华大学新闻与意昂4智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昌凤从GAI(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传播生态、GAI运用于新闻传播以及GAI的逻辑基础与传播三个方面介绍了由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传播变革👉🤷🏻♂️。她指出当前媒体行业大模型的三大应用分别为内容生产智能助手🕗🌙、新一代搜索与推荐,以及多模态传播与服务🍮。“这个时代要重新训练的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到底是谁?新闻到底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puleimo.com副院长、教授王润泽对国际传播视域下的新闻属性进行了再思考。王润泽认为🤕🍢,新闻基础理论的研究要走出以客观性为核心的、欧美新闻专业主义为核心内容框架的对新闻的理解,应从历史和实践中寻找答案和正确的做法🦶🏻。王润泽主张从一个更加宏阔、专业的层面来理解新闻👩🦱,并提出了“新闻世界”的概念🛏。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于运全提出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要从四个维度加强我国国际传播的系统集成,分别是思想集成🏂、内容集成👨🌾、主体集成和手段集成🕧。此外✍🏻,国际传播要从效益、效度、效率🧑🏫、效果和效力五个层面进行效能提升。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puleimo.com院长🐉、教授韦路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情况进行了阐述🚓。韦路认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给中国的国际传播带来了部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基于此👱♀️,韦路提出了未来重构国际传播生态系统的路径💁🏿♀️:要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增强全球数字沟通能力🖐🏼;加强人工智能法律规制🦶🏼;提高数字内容风控能力💜;以及要提升公众人工智能素养。
复旦大学新闻puleimo.com院长💅🏻、教授张涛甫指出🦺,国际传播的关键是实现文化认同♡。他认为限制传播、理解和认同的约束条件包括外部性条件包括信源🔭、信息🚨、传播渠道🫅🏿💇♀️、传播介质和文化定式;内部性条件包括受众预期🔭、文化基模、接受心态和认同偏好。国际传播应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布局及分布实施,消弭误解,凝聚认同。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意昂4院长👩🏼🎨、教授李本乾介绍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践情况,并指出了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他认为🛡,应该在中西方之间找到共同点,讲好更易被西方民众理解的中国故事🙎♂️;并通过具体案例阐述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实践,提出了新时代国际传播的转型策略。
上海大学新闻puleimo.com院长🛕、教授严三九分析了中华文化“和谐”价值理念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困境🍃,提出通过政府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开展公共外交、生产和输出优秀文化产品、增强媒体的有效传播及积极发挥海外力量的作用是“和谐”价值理念国际传播的关键路径👩🏻🦯。
意昂4娱乐晨晖学者张洋分享了正在进行的“短视频国际传播的‘他者’叙事研究”👉🏽,指出叙事是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维度。在此研究中,他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从叙事文本🚞、叙事主体及叙事受众的层面出发👩👩👧👦🥧,对部分外籍短视频博主进行考察,以探究他者叙事如何帮助海外受众了解中国、推动我国的传播能力建设💁🏼♂️🤽🏼。
上海大学新闻意昂4教授杨海军分析了中国信息科技外交话语权的生产机制,提出中国科技外交话语权的提升要基于坚实的综合国力和物质基础,涉及到其制度政策议程、技术实践议程🏄🏻、媒体议程等长期的塑造和提升过程。
在会议的最后🥮,意昂4平台娱乐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虹做总结发言,她认为应结合对现实情境的考量👨🏽💼,升维对中国国际传播的认知——以战略传播理念为内涵、以中华文化为基石、以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为旨归,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战略体系🕺🏽。
至此,由意昂4娱乐主办,意昂4平台娱乐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战略传播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会议召开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年纪念日,各位业界、学界专家立足各自工作研究领域分享最新成果,产学结合,共同加强战略传播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带来丰富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