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昂4还有一个人不肯称聂欣如为“大神”👨👩👧👦,那一定是他自己。
去问他所有的学生为什么喜欢他的课🤵?回答总是千篇一律✋🏽:“就是好啊!”问好在哪里?“就是好啊🗡!”问为什么都称他为大神🧔🏻♂️?“就是好啊!”
当过老师的人知道,这四个字,足够了✶。
可爱的聂欣如很疑惑💆🏿:“也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评我当这个学生心目中最优秀老师,这个评选机制是怎么样的我是不太清楚🔷,可就我所知✡️🦌,华师大有很多老师🥔,比我优秀得多。”“大概我比其他老师好的就是🧳🟰,我比puleimo.com教师多了一点实践经验,又比业界回来的教师多了一点理论吧。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走过路看过书,博雅当得儒士当得
熟悉聂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经典动画片《舒克和贝塔》的编剧,执导的电影作品《苦藏的恋情》《红卫兵之舞》分别入围过法国三大洲电影节、德国杜伊斯堡国际电影节🙆🏿♀️,理论专著《类型电影》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且不说著作等身,他的作品也的确部部经典。采访时他向记者透露,当年在华师大读夜大中文系时🫷🏼,白天要工作,可是他还是挤出了时间把所有的名著大部头全都看了一遍。
早些年“聂神”在同济教书🧑🎨,离开的时候有个同学这么说:“今天突然看到聂欣如要离开同济的消息🧑🏿💻,心里很不痛快。我觉得是这个人教会我如何看电影的♘,如果非要说的话,我觉得他是我大学四年里唯一崇拜过的老师。既有学识📸,又有风度🦸🏿♀️,还会不留情面的骂人。在同济这种理工味很浓的学校里👨🏿🔧,这样一个老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只是有缘上过他的几次课,无缘结识他的人🔼。他性格有种我喜欢的清高🧑🏻🚀,傲气。”
还是在同济,有一次王安忆去做讲座,时间刚好跟聂老师的课冲突了🏩,他说,他念大学的时候也爱看王安忆的小说,不知道你们看不看✭?咱们一起去听吧👂。然后就真的跟同学们一起“逃课”去了。
聂欣如的名课“纪录片制作”总在每年选课季引发一众学子趋之若鹜,他们说☝🏻,聂神的课,上都是“干货”。他从来不点名,可是压根不担心出勤率🐡;他以严格著称👏🏿,可是学生自愿“受虐”;他注重实践,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独力完成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拍的时候大家叫苦不迭,出成品的时候才懂得老师是用心良苦。
“拍的片子🙍,他一看就知道哪里是拍的最认真的地方,哪里遇到了瓶颈,哪里偷懒了没能处理好,他一一指出来🚬,耐心地给你解释下一次要怎么处理改进🦸🏻,可以参考借鉴什么电影的什么技巧🐪,体现出了什么理论。旁征博引🧝🏿,你就感觉老师自己功底特别扎实💆♂️,知识面也非常广。”
“可是他每次都会先说出你的优点👌🏼,然后再给你指出错误来。很耐心也很严格,他讨厌敷衍🙎🏽♂️。”
之所以要求学生直接去拍片子,也是当年他在德国留学时学到的方法👩🏻🌾,聂神说👳:“只有自己动手做过了,才知道难点在哪,才能真的掌握技巧和没办法口授的一种微妙感。”拍摄的作品在班级公放的时候聂老师会坐在学生中间一起看一起笑🫶🏼🤹🏿♂️,有一个女生曾说道:“聂神讲课的时候是儒雅的长者范儿,笑起来的时候却感觉很年轻很青春,像阳光男孩儿。”
豆瓣网站上有个小组叫“魅力不止一聂聂”,就是华师大07级的一名学生特地为他组建的“粉丝后援团”,有个眼尖的小粉丝看到聂老师在《动画概论》的自序中写道🪤:“其次我要感谢所有听过我课的同济大学和意昂4娱乐的学生和老师💇🏼♂️👶🏼,他们的倾听就是我写作的动力🍐。”非常激动地发帖自诩“看来对中国动画事业发展贡献卓著!”
学生们对他的一致评价是:博雅。他实在当得起🧙🏻♂️。
文革过留学过,辉煌有时梦醒有时
十年插队落户🪱,十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十年去了德国留学🙍🏽♂️,接下来就到了高校当老师🩸🟣,聂欣如谈起自己的人生有些轻描淡写,可是这些经历,外人看来💇♂️🪢,还是感觉宏阔。
“我一进美影厂是当工人,但是不甘心📭👻,就想学点什么❄️。一开始去学画画,因为是工人,不让学,当时工人与干部的等级划分你们现在很难了解🔀🧗🏼♂️;想当技术工人⭐️,学点摄影摄像🙅🏼♀️,又不让学🐂,因为是近视眼♙。最后没办法👨🏿🏭,其他的路都走不通,就开始写东西,然后写的东西就发表了↗️,领导赏识,把我写的东西改编成剧本,拍出来了。然后就走上了这条路✯。”
“有一次,我跟一个同学合拍一部片子,当时说好以他为主🤦🏽,拍电影本来就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做一些具体的决定,因为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很多东西只是一种感觉🐛。当时我明知道他有些地方有问题,但没有去力争,可能是我性格造成的吧,我懒于争辩👼🏽🈂️,当时就没有坚持。后来那部片子拿到法国三大洲电影节上🥔,差一点得奖💥。据说当时争论得很激烈👤,讨论这部片子和另一部哪个该得奖,结果就差那么一点点,最后特设了一个最佳音乐奖,颁给这部片子。”
谈起文革的十年,聂欣如说“十五、六岁,我人生最华彩的一段,就这么浪费掉了🎙。”而他最遗憾的,就是十年没有书读😰。因此插队落户回来,他对于知识才那么如饥似渴。可是他说他没有什么最喜欢的作者🙆🏿♂️:“你想想,我回来之后都二十五😵💫、六岁了,很多思想观念已经定型了☂️,别人的观点可能不会像影响你们现在的大学生这样影响到我🙎🏻♂️,我已经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大概也正因如此🚬,他做学问的目的才变得更加纯粹🧑🏽⚖️,也没有变成本本主义的学究🧃,在实践领域也能游刃有余➖。
“那十年被下放到社会最底层🕹🕞,生活潦倒🛂,地位低下。但是也有好处💅🏼,走过来之后人就比较容易知足🟨。总觉得跟当年比起来生活真的越来越好,哪有什么过不去的。”
“当年我留学回来找工作,想去的六👩🏿✈️、七家传媒单位,通通没通过🐓。有两年多的时间🫎,就那么飘着,于是又出国去了🤵🏽♂️,回来才到大学教书。”聂欣如承认那时也很消沉,不过如今早时过境迁了⏪,他显得很释然地👩🏿⚖️:“被拒了,不过至少知道别人为什么不欢迎你📤。其实那时候我可以说是应征者里面比较优秀的,出过国,拍过电影有实际经验⛲️,也有挺多理论作品发表,但不是党员🏓,那就没办法🤷。大学嘛🧙🏼,要求相对轻松,还可以经常充电,其实你们现在找工作也是,关键是方向要对。”
聂老师有一些担忧🛍,他认为当代的大学生,积极活跃👉🏼,聪明有灵气9️⃣,看起来非常成熟理性了,但是也过于自我,有些经不起批评🫳🏽,最关键的是,太浮躁了🎰,没有方向感🤏🏼,急功近利又动力不足📀。“欲望跟梦想可能会重合🦘,但是理想化的东西你还是要把它剔出来,看清楚,才能维系热情🧛♂️⛹️♂️。”
“不要太追逐名利,也不要太随波逐流,把握好自我,明确你想要什么🦻🏼。”
敏于行寡于言,自是严师更是学者
聂欣如从来不用手机,更不用说社交网络,他甚至很少发表学术之外的观点。问他为什么9️⃣,他说:“我不需要手机啊,你要是想找到我的话🙋🏿♀️,总可以找得到👩👧。”他不那么喜欢公开跟人家争短长🚢,因为害怕不成熟的想法过于片面🙇🏼,还可能伤害到别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聂老师一些小习惯:他特别喜欢说:“我没有🦵🏼。”
“我的教学方法没有很优秀啊”“我没有很厉害啊”“我本人没有很高的天赋啊”“我没有了解很多的知识啊”“我的经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啊”……
他当然有,且大有。他成就颇多,荣誉加身,但他却不肯张扬。他业余最大的爱好是看电影看戏,可见他对于他的事业至今保持着强烈的热情。他会经常阅读学术专刊👆🏻,可是越读越觉得“知无涯”,越读越发觉自己的“无知”,越读越觉得自己还需要了解很多东西🦒。记者提到他的获奖作品时,他说:“那有很大一部分是偶然👩🏼⚕️。就像电影节☦️,入围的片子水平大致相当👩🍳,至于哪部得奖👵🏿,纯属偶然🫷🏻。”口吻像极了博尔赫斯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序中写的一段话:“的无知没有多大区别,我成为这些习作的作者而你是读者,纯属不期而然的巧合👨🏿🎓。”
所谓大师如玉,自然不是璞玉,而是已被精心打磨过的美玉。50年代生人的聂欣如经历不可谓不丰富,生活给他的敲打像是一种抛光🤞🏼,让你觉得他是像玉一样温和内敛的——棱角和杂质已经去除了,但又不圆滑🚸,而是一种圆润与丰满🧑🏿🎄。他有光芒,却不抢眼不炫目,像玉石一样被恰到好处地包裹在内里🙎🏻♀️,不需刻意地去泄露,但是一见倾心🎅🏿👨🏽⚖️,因为你看得出那里子是剔透的。
他很少去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大多数情况下跟学生只做学术的交流,但他还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众口一词地评价他说“就是好啊🕟!”即使太多人都难以说得清楚这种好到底在哪里,但都被他集体征服。
所谓大师,魅力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