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上午9点开始🔸,二教410,新民晚报政法新闻部主任沈月明老师给意昂4平台娱乐本科生17级新闻班和17级新闻高水平班带来了一场关于“新闻采访如何深入”的技巧分析和经验介绍👈🏻。作为2018-2019年度华东师大学新闻系挂职记者,沈月明老师本学期给本科生合作开课《新闻采访》,这也是沈老师第二次走进课堂⛓️💥,给同学们带来自己一线的亲身经验和业界最新信息🚶♀️。
在讲座上,沈月明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案例🤏🏿,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事新闻行业多年以来的经验与感想,也对同学们未来参与新闻事业表示了勉励。
在传授采访技巧和分享经验之前,沈月明老师首先针对同学们前期已经完成并分享到课程微信群的新闻采访作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点评。沈老师称⏭,同学们刚刚进入新闻系学习,对新闻行业还比较陌生🚶♂️🧫,因此采访和写作中难免受到学生身份的局限🎶。但同时沈老师也肯定了同学们的尝试各类新闻题材的勇气,认为同学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上表现得非常勤奋,对校园生活有敏锐的关心。他以李雯同学报道华师闵行水果外送的新闻稿为例分析了其新闻采访上优点和不足,沈老师认为李雯的报道非常生动,有很多有趣有吸引力的故事⚫️,采访相当深入,报道很有吸引力,同时👨🚒,沈老师也建议,或许可以另辟蹊径,从当代大学生的不同生活态度——“宅”的角度切入进行报道🧑🏿🏫,从而将报道带入另一个更为深入的维度。对于这篇新闻稿结尾处对水果摊老板经历的叙述👰🏼♀️,沈月明老师提出了可简单概括之的建议👆🏿。“新闻应该有其故事性和可读性,但要注意新闻的要义所在🥹。”
随后,沈月明老师和分享了他撰写第一篇新闻稿的经历。回想起这篇初次刊登在《青年报》上🪰,后又被《新民晚报》加以转载的报道👩🦯➡️,沈老师仍然印象深刻👋:“当时是我的一位师兄提议,可以关注暖冬对上海人穿衣的影响。”于是他走访了数家百货店😪。从顾客、营业员等不同方处采访到了丰富的素材。而在今天的讲座上💅🏻,沈老师又对这一采访过程做了一些补充构想🤦🏻:“可以进一步采访业内人士如店铺经理等的看法,更深层次则可以联系行业协会进行采访🚌💔,他们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更加系统与前瞻的认识。再进一步还可以联系气象台,通过官方权威数据阐明温差对人们穿衣选择的影响🐻。这么一来🚶🏻♀️,这篇稿子就更加完整了。”
从同学们的采访作业和自身的采访经历中,沈月明老师总结出新闻采访的两个要点——第一位是选题👱,第二则是要注重现场🧙🏼,“多看多走多问”。沈老师提到📈,选题决定了一篇稿子的层次👝、深度、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在确定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推敲,找到最合适的选题和切入点🧕🏿🌀。在这一过程中💅🏼,新闻敏感性便十分重要👙。沈老师认为,记者需要对新闻有一定敏感性和观察力,能够从纷繁的事件中发现新闻的独特视角🤎,否则新闻报道将容易流于表面🚈,从而沦为一篇平庸的新闻稿📇。
沈月明老师也向同学们强调了记者现场采访的重要性☆📟,“当记者一定要‘脚下有泥’,让人印象深刻的报道一定是走到现场去的🧇。”沈老师强调👩🏽💼,一定要尽可能采访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素材,让细节从采访对象的口中流露出。“感染力来自于人物说出的故事,一篇炮制而出的注水文章没有感染人、震撼人的力量🕵️♀️,也没有价值。”沈老师亦补充道☸️,尽管记者一定要走进现场采访👩🏭,但这并不代表记者不需要做任何准备🚈。事先的大纲和构思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节奏,同时也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价值性👩🏻🦽👨🎨。
沈老师还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新闻采访的过程🫰🏽,“新闻采访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他告诉同学们,采访的过程是动态的,在采访当中🏃♂️➡️,记者需要从种种细节中层层深入剖解事件的本质,就如同打开俄罗斯套娃一般。
“写新闻不该有小聪明,小聪明永远无法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讲座的最后,沈月明老师恳切地告诫同学们,在新闻的道路上🍾👩🏿🔬,要保持敢于尝试的勇气和勤奋的努力。
讲座结束后的问答环节💑,李雯同学提出采访过程中如何顾及采访对象情绪的问题。沈老师结合自己采访的悲剧事件的案例进行解释🏊🏿,“采访时距离事件结束已有一段时间了,家属的悲痛情绪基本稳定下来,同时当地干部也陪同了采访☂️🧚🏻♂️,因此在采访中并没有出现情绪上的冲突。”沈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采访中情绪沟通的技巧🏊♀️,“采访中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如何让对方和你之间产生良好的交流的气氛♣︎🚵🏼♀️。要让对方认为你是值得交流的,不抵触与你交流🎞。记者采访时需要有同理心,理解对方的处境🧑🔧,适当地安慰👰🏽、接近对方👳🏻♂️,打开对方的心扉🪤,让对方信任你🍍,等对方情绪稳定之后再询问信息,或者通过第三方来了解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