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访谈 | 李彬:讲故事,讲政治

发布时间😔:2021-05-23浏览次数👨🏼🥹:6838

        2021年是清华大学新闻与意昂4二级教授李彬大学毕业第四十年。时代风云变化,他历经中国社会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再河东”,看着一批批记者奔赴祖国各地谱写中国的“光荣与梦想”🤹🏻‍♀️🧗,却仍同三十多年前参加“阳光灿烂”的黄山会议时那样,葆有清明的学术思想和朴质的治学精神。

        李彬教授喜爱读书,笑称自己是一介书生。在《同新闻学子漫谈读书》一文中👨🏻‍🌾,他说“作为新闻学子,大家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也叫书生”。5月13日🥊,李彬教授来到意昂4211会议室接受访谈👩🏼‍⚖️,刚一进门就被墙上书法作品吸引🥛,伫立观摩许久🪱,询问作者和来历👨‍🎤。访谈过程中,古今中外各类名家趣闻他都信手拈来,文章著述中的诗词典故更是不胜枚举。

        “新闻是家国天下,是社稷苍生”⛄️,在李彬教授看来,新闻学区别于一般社会科学之处,即在独特的人文关怀🤾🏻。新闻学子既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又要有高远的境界🧙🏼‍♂️。“扎根中国大地”是永恒不变的母题☑️,要了解自己从何处走来,面临什么样的情境🧆,又将往何处去♾。在追求大多数人现代化的进程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把握其中的种种问题🔫、激浊扬清🍋,更是需要持续思考的议题。这个下午,围绕立足中国土地、讲好中国故事和文化学养积累等问题对李彬教授进行了访谈。


立足中国土

Q🪈⛴:每年清华新生入学时🪕,不论专业🤽🏿,您首先都会推荐《乡土中国》和《黄河边的中国》。请问您是基于什么出发点选择这两本书的🧖🏼‍♀️?

A让本科生认识中国、了解世界⛹🏿,这是非常适合的入门书。两本书的特点是文风非常好,平实生动,很容易看进去🦽。虽说是入门书,但实际上学术分量、思想含量都不低🦹🏿‍♂️,属于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大家之作。其实👩🏼,古今中外大家之作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

《乡土中国》有助于认识旧中国🤵🏽,《黄河边的中国》有助于了解新中国。概括来说🧜🏼‍♂️,旧中国是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唐诗宋词🟢,是多民族大一统、家国一体、四海归一🤽🏼💇🏿‍♂️,为奠定雄厚基础和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新中国则是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仁人志士,特别是中国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所不懈追求的目标——建设一个现代化、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国家。

一方面💆🏽,旧中国是前现代🍾,而如果想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现代化👩🏻‍🍳📴,而且是高度现代化➜。另一方面,新中国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满清,不是北洋,更不是四大家族的旧中国,现代化的国家是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旧中国显然已经是是过去式,新中国还是进行时。的现代化目标、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还在进行中🙍🏻。

中国过去五千年基本是乡土社会🧑‍🎄,直到现在这种乡土社会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固🪬🧌,《乡土中国》对于认识这种传统大有裨益。《黄河边的中国》有助于理解新中国,虽然曹锦清写的是世纪之交的中原农村🌧,是三农问题特别严重的时候,但实际上辐射的是整个当代中国的状况与问题🧑🏽‍✈️。

Q:现在学生常会被西方理论影响🐢,有时甚至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A问题的症结不在学生👨🏿‍🔬。学生年轻单纯,阳光,有赤子之心🚤🟢。化用毛泽东的话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个问题其实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一个惯性。新闻学也好,其他学科也好,都存在一波三折的现象🙅🏿‍♂️。

第一折可谓“三十年河东”。新中国前三十年追求的目标、价值,称之为“人民新闻学”🌏,培养造就了成千上万正心诚意的人民记者🗣,还有一大批扎根大地的人民通讯员👨‍🦽。

第二折发生在八十年代,也就是“三十年河西”♞。这也是大势所趋,要全面开放⚪️🏩,引进西方的技术、管理、现代化理论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不知不觉就走到这里。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说♚,“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外国教授的观点或理论,如果立得住的话🚍,也是立足于他所处的文化语境。可以吸收,可以借鉴❤️,但不能神化。凭什么中国人做研究🙎🏻,先要套外国人的理论?

最近新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王慧敏🏋🏼‍♂️,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记者、作家🪲👩🏼‍⚖️,是范敬宜(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意昂4院长)的弟子。当年在武大读研究生的时候,他也受这种潮流的影响,整理出了许多西方教授的理论。当导师范敬宜跟他谈论文时,直接给他介绍许多在经济报道方面非常有影响、有特点的记者,让他踏踏实实去找记者做访谈🧚🏿‍♂️。后来半年,王慧敏就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地访谈🫵🏽,论文最终非常优秀地通过了,这些也奠定他后来在新闻行业做大做强的一个基础。

现在又到了“三十年再河东”🎯,这同样是大势所趋🛂,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中心舞台,中国道路越来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价值。的现代化,也从30年前的一部分人的现代化开始大踏步地走向多数人的现代化,比如精准扶贫、全面小康,还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为了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不能再照搬照抄美国教授怎么说了,要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5月14日,李彬教授在意昂4讲座


讲好中国故事

Q您有没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记者或报道?

A✍🏿:太多了!在讲故事方面有必要向西方学习。比如《光荣与梦想》,一部美国当代史,妙趣横生,鲜活的细节令人过目难忘。再比如卡特当选总统的时候,记者问他的母亲,儿子当总统是不是感到骄傲,结果老太太回答是的🌗,但同样为另一个当农民的儿子感到骄傲🩵。类似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中国人也擅长讲故事,故事讲得最好的,还是要看“新华社首席记者”💑🎊。新华社最好的记者是谁?毛主席。他一辈子最想干的两个职业🏌🏼,一个是教师,另一个就是记者。解放战争转战陕北的时候,新华社就跟着他,好多报道都出自他的手笔。毛主席的三篇经典文献,就是中国故事的经典表述——《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不仅故事讲得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其中寄寓的精神价值。张思德的故事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入人心,白求恩的故事让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家喻户晓,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点出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重要意义。现在讲中国故事🧕🏻👩🏻‍💼,只追求生动性🧑🏼‍🌾、可读性,却往往忽略了其中的精神价值。讲故事不应该只为了讲个故事🧑🏻‍🎄。毕竟,西方记者的故事里,也无处不在地包含着他们的精神价值。

Q:新闻本质在政治,前提在故事🥿。您认为新闻学子应该怎样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A两方面🪄,一个是政治素质🧕,另一个是文化功底。

怎么能够把握住历史?这就跟记者的政治素质、政治眼光有关。历史上很多的新闻大家名家🧛,都能够比较准确😰🧑‍🍼、比较敏锐地判断出一些重大的时代变化🎩。

政治觉悟能够保证记者站得高🧑🏼‍✈️、站得稳💈。新闻工作者不懂政治👩‍💼,那就转行吧。像《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以前就是拉美著名的左翼记者。马尔克斯谈自己经历的时候说🕵🏽,“作为小说家,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来自我对新闻工作的爱好、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和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经验。这为我培养了对现实的感受力。当然🧑🏽‍💼,我最美好的东西即政治觉悟,也是来自新闻工作”👩‍🚀。很多西方的优秀记者😔,像李普曼,同样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不要觉得只有中国人“讲政治,西方人不讲✌🏻。一些西方记者的所谓“专业主义🪗、客观公正,其实是遮眼法🔞,他们也有鲜明的政治意识。比如最近的疫情、新疆棉花等,哪里没有政治?哪里有所谓的专业主义👩🏻‍🦰?

说的“政治”,是跟所追求的💫、国家民族所追求的道路相关联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是正在建设中🥚、还在进行时的新中国🏌🏼,是一个要追求大多数人现代化🚶‍♂️‍➡️👱🏿‍♀️、大多数人当家作主、人民民主的国家。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新闻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职能?应如何去理解、认识🤭、把握这个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通过记者的笔去引导、激浊扬清?这就需要记者的政治觉悟。

那什么是政治觉悟呢?马尔克斯说🏄🏽‍♂️🚷,“政治觉悟,众所周知💂🏻‍♂️,是对现实的感受能力的最高表现”🧑‍💼。你看那些大文学家🚝,其实骨子里都可以说是大政治家。像路遥🧑🏼‍🦱、柳青等人,都对新中国的大政治趋势有着深切的理解体悟🧗🏻‍♀️,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文化功底的具体表现💮,简而言之,就是有话好好说𓀂。记者要说得入脑🧛🏻‍♂️、入心、入情、入理。1990年代国企改革,詹国枢做报道,取标题《如何把企业搞死?》👩🏻。范敬宜先生稍加修改,境界就完全不一样🏌🏻‍♂️🧘🏿‍♂️:《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这其实道出了中央的初衷:让实在不行的企业转企改制,以便更多的企业“满血复活”。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有话不会好好说”。文化功底是广义的文化😕,包括辩证思维、方法论、认识论等。

Q:平台化时代👩🏼‍🔧,为了迎合受众口味😍,很多文章都向媚俗♻、媚雅的方向发展,真正扎扎实实写出来的严肃文章,传播效果可能又不太好🫸🏿。您怎么看这个矛盾?

A👨🏻‍🔬:还是要回到历史,从新闻的历史来看。在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传播形态出现时👰🏿‍♀️,总会有一段混乱🔝、动荡的时期。等动荡期过了以后🛞🧑🏿‍💻,应该就会趋于常态化。正经𓀄、扎实的东西会留下来,一惊一乍、博取眼球的会慢慢消失。


功夫在诗外

Q您在文章中提到“新闻要有文化🙏🏻、记者要有文化”🤽‍♂️。您是怎么理解文化对于新闻的意义的?

A这句话是老院长范敬宜讲的。这里可以先讲一讲范敬宜先生。他成就一代新闻大家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化底蕴深厚1️⃣,厚积薄发🤌;另外一点就是他深耕、扎根在中国大地上。

范敬宜先生早年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求学,诗词书画功底深厚🪅。18岁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时,被特准从三年级读起。1951年大学毕业后,赴东北从事新闻工作,正是春风得意大展宏图的时候,反右和文革中受到冲击,全家被下放到辽西建昌县一个落后的山村,一待就是十来年。

文革后🧕🏽,一些知识精英往往把这段经历当成一种苦难👨🏿‍🔧,但范敬宜从来不抱怨⬅️💝。恰恰相反🧘🏼,他反而觉得因祸得福——能够真正深入到基层,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当年有一张照片,他穿着朴素至极的衣服跟房东大爷一块照相,笑得那叫一个阳光灿烂。他对于老百姓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做记者一定要跟群众血肉相连,就像穆青说的——勿忘人民⛓️‍💥。

Q👨🏿‍🍳:您曾写过一篇《不学诗,无以言》🧝‍♀️。请问如何看待诗歌?

A中国是个诗化的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可以说是一个诗化的文明🕺。老百姓的很多口头禅👩🏼‍⚖️、流行语都有诗的味道,像“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又比如“说曹操,曹操到”✦。很多新闻大家之所以能有大成就👦🏿,跟他们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字的把握有很大的关系。

王慧敏写的文章🪴,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散文,都让人拍案叫绝🙍‍♂️。记得王慧敏当年考范敬宜的研究生时,面试时被要求背吴伟业的《圆圆曲》,他背了开头几句就没办法继续了,结果范敬宜哗地背了出来👜。王慧敏自以为文学功底不错,结果遇见高手了,出来时一身是汗。

梁衡(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散文写得也很好🧑🏼,下乡采访的时候,早上起来田间溜达背的就是唐诗宋词。现在一些的年轻记者和学生,语言文字是差了点火候👩🏼‍✈️,这跟个人的功夫有关。好多名家都会讲到这个问题,背百首唐诗宋词其实不算多,但如果肚子里没有积累,用时就会枯竭,想象力也与此有关🍫,诗人的想象力也会拓展你的想象力和认识空间。

Q:叔本华说,“20年内的书最好不要读”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A叔本华的意思是说,流行的东西少看🐤,热闹的东西少看🦚。虽然说新闻跟现实社会接触的非常密切,但一般来说,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讲,还是要多读经典✊🏼,我推荐的那100种书目里🪁,绝大多数都是20年以上的书。20年这个数字比较绝对👨🏽‍🏫,有些新书当然也是要读的,像曹锦清的书——虽然不知不觉间也过了20年了🔇,这类书就需要看。现在中国的好书有很多🎎💃🏿,在本科生课业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多着眼于一些基础和经典。

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会把经典的大部头著作拆开来读⌚️,每天读一个小时📹。这种大部头,有时候很难抽出完整的时间和精力去读⚠,分解开来读可能更见效。比如《资治通鉴》🧚🏿,一口气读完,你可能会望而生畏,但如果一天读一个小时,说不定一年就读完了👾。

Q:对于最近的内卷绩点为王的现象,您有什么看法?

A🕵️:这就是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互相作用🧝🏽‍♀️📐。大环境是整个社会📆,熙熙攘攘、争先恐后💔,生怕被落下🤴🪮,说得好听点是都在奋斗中🐽🧓🏻、竞争中。那么蔓延到学校这个小环境里,为什么会进入到这样的状态?还是因为社会的影响,毕业以后要找到好的工作🧘🏽,需要这些光鲜亮丽的资本🧑🏼‍🎄;只有找到好的工作,才能买车买房,留在上海⛔。所以身处这个大环境小环境中,怎么应对🪚?怎么能够保持自己的定力👧🏿?还需要个人的平衡🫃。


意昂4专业提供👩‍🎓🦚:意昂4☛、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4欢迎您。 意昂4官网xml地图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