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2年2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1️⃣。
两篇“四不像”是怎么写出来的
20级新闻学(双学位) 许涵毅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充满期待的🧙,但同时我也问自己能否完成预期的要求👮🏻♂️。现在看来还是有收获。至少,我比较不怕生人了,学会思考了。我开始学会列提纲,学会思考替代方案、提问方式等细节,学会有意识地核验信息的真实性。但我所掌握的仍然不够👨🏿🍼:我还是容易遗漏某个采访对象,遗漏某些细节,不明确报道的类型;我还是不够敏感,采访与思考不能同步进行,等等。
自嘲地说👰🏽♂️,这学期我很认真地完成了两篇“四不像”。虽然老师把第一篇报道定位为特稿🧑🏿💼🔴,但我完全没有写出特稿的样子。最后文章的落点在“食物浪费”,但是又不太符合现象新闻的要求。第二篇报道虽然使用了突发事件报道的方式🚋,但完全没有写出突发事件报道的样子。总体上看,从第一篇到第二篇,我略有进步🏊🏼♀️👨🏿🔧,但其实报道类型还是模糊的🧔♀️。
采写回顾
我与韩泽的第一次采访,过于急躁和生疏了💭。首先,前期了解不充分。韩泽提供这个选题的时候🚺,是很突然的,之后我所了解的消息都只来自百度🙇♀️、必应、公众号、官网,仅仅是一部分消息,但是第二天就匆匆赶到现场🙎♀️,并草率地暴露了身份。其次,采访不充分。并不太知道需要获得什么信息,需要写成一篇怎样的报道,因而的提问都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运营、服务对象等等,官话连篇🈁,缺乏故事。最终,在绿洲食物银行这一模块👷♀️♎️,花了相当的篇幅描写环卫工领取月饼的情况。这应该是最具故事性的片段,甚至最开始的时候打算把它作为唯一的故事😚。尽管第一稿很快写出来,但是之后反反复复修改依然平淡𓀇,因为采访实在太过薄弱,已无可挖掘的空间🤵♀️。
在老师的建议下🧦,进行了第三次采访🚫。韩泽很细心地发现了环卫工的住所,但采访过程中🕡,事实向着意外的方向游走🙌🏼。最终定完主题之后,某些细节因为与主题不直接相关被删去。
第二次采访✅📮,我较好地用上了突发事件报道的采访技巧👨🏻💻,尽管最终呈现并非突发事件报道。这是一次事先告知的时效性事件🚼,我在前一天晚上就做了比较细致的采访大纲🥌🩸。虽然还是出了些误解,导致一些问题不能使用♟,但总体是比较有把握的✅。
相比于许多媒体记者,我并非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幸运的是活动还未开始🍖。我带了充电宝,打开录音进现场。我一开始混在顾客的队伍里🫔,但是现场十分混乱,甚至还有警察🧑🦽➡️。我预感会出事,所以我及时从队伍中脱离出来,及时捕捉到“砸墙”的瞬间,而这一仪式也比预定中的安排早了21分钟。
这一次采访是比较顺利的,可能也归功于采访准备较为充分,但也要感谢愿意配合的采访对象🌲。虽然会有人比较警觉🤾🏻,但愿意接受采访的人都给出了比较有价值的信息。之后,我继续留在现场🤹🏽,还是捕捉到了几个比较有趣的片段。
关于选题
做“熊爪咖啡”这个选题之前🏧,我前前后后报了六个选题,却很多与政府相关🙋🏼,包括“落叶不扫”,“学区房新政”🤰🏿,“孤独热线”和“双减政策”。通过这学期的采写课和电视新闻课,我发现与政府相关的选题都比较难推进🐬。
政府的信息可能难以获取和核实🦷。开始着手做“孤独热线”的选题时,我就感到不安了。我两次去瑞金街道为老服务中心💃🏼🧑🏻🦯,第一次去没人在🧄,第二次要采访介绍信⛹🏽♀️👩🏿🔧,而且周末不工作🍰。这时我想起了做电视新闻的教训🫢:小组采访街道办,辗转两周之后,终于得到一份电子版资料,宋体小四一面A4🙍♀️,而且这还是在拨打了12345投诉电话之后才得到的仅有的答复。如果获取信息都有难度👩🏽🎤,核实更不可能。基于这段经验,当我做“孤独热线”这个选题而两次去现场无果时👋,我就有不好的预感👩🏿✈️,开始寻找新的选题,终于找到了“熊爪咖啡”的选题🍀。
还有一类需要注意的选题是以某一社会组织、机构为中心的选题🚴🏿♀️👩🏽🏫。这一类选题要警惕写成宣传文⛔️。我做的两个选题都属于这一类型。尽管第一次收到了老师的提醒👨🏽💻,但似乎写初稿的时候𓀊,我还是陷入了肤浅的宣传。这个问题很棘手🧝🏻♀️,可能到第三次采访之前都还有这个问题。经过了第三📮、四次采访👨🏿🍼🤴,把主旨落在“食物浪费”的时候,我觉得文章才从宣传中跳出来。
不能够摆脱宣传🙎🏿♂️,材料不够充分是一个问题。前期采访,都集中在绿洲食物银行内部🖖🏽,并没有太多的外围采访🦸🏼,再加上身份的暴露🛌🏻,掌握的信息十分单薄,更容易陷入宣传的怪圈。第三次采访的时候🕵️,获取了环卫工的不同态度,让有了更客观的视角。第四次采访的时候,了解了与食物银行有联系的机构的态度,进一步落实了主题👦🏿。综上🚖,我对做这一类选题的建议是:不仅要了解机构本身,还要做好充分的外围采访,多方求证🔪,并在这过程中提炼出主题。
关于采写
采访的前期准备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次采访对我来说就是惨痛的教训🍤。现场可能千变万化,可能在意料之外,因而更需要清晰的思路。而这些思路就来自“类型”🎬。老师讲课就是按照各个类型,介绍了各个重点和注意事项🏘,相当于提供了提纲和框架🌃。针对具体选题,需要在现有提纲中兼顾各点👩🏻🎤,多写多问多注意。看什么👩🏻🚀,问谁,问什么💇🏼,数什么,拍什么,录什么🧛🏻♀️,记什么,事无巨细,分类列表👉🏼🌜。关键不在于一定要记下来,而是列提纲的过程本身也是帮助我理解事件的过程。
采取适当和有效的采访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次我与韩泽采访绿洲食物银行就用了体验式采访🚤。韩泽提前与工作人员沟通遭到冷遇,随后拉我进志愿者群,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月饼分拣的工作中🤪。第一天,所采访到的东西很少,但已经以“调查”的名义开始采访了——也就是说➛,的体验式采访过早地破产了。如果要改进这次采访⏲©️,我的想法是:多潜伏几天🦛,早出晚归,并且要抓住除了绿洲食物银行以外的采访对象。当的改稿进度停滞下来时,老师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月饼涉及的双方(也就是消费者和受捐助者)在文中缺席了。消费者这一方我最终通过微博联系到了几位,受捐助者这一方只能聚焦环卫工,最终也没得到较好的素材🧗🤔。如果起早贪黑,是有较大的几率能够挖到有价值的采访对象的,但由于现场时效已经过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而且事倍功半🔒。
我在上学期已经看过《南方周末特稿手册》,也尝试着写出类似的文字⚪️。但这学期两次采写并不能够达成这一想法🌨。我反思了其中的原因🤌🏼,并试着概括。
首先,我所写的对象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奔波在夜色里》和赵艺博所作均落脚在“人”身上🧑🏻🦯,这些“平常”人的日常生存状态是不被察觉但是完全开放的。在的日常中,边缘族群常常被忽视🈚️,然而他们的生活于却有一种新鲜感。同时,他们身上的教条较少且不排斥善意的访问👩👧,在偌大的城市中需要一点小小的出口。他们能提供更多的👵🏼、真实的、来自内心的细节🧑🏽。
其次🔣,我没能做细致的体验式采访👨👨👦🚶🏻➡️。体验有时候比观察更为可靠,因为切身的体验能让记者排除一些主观的猜想,对细节更敏感💆🏽,并让细节合理化。赵艺博采访共享单车张叔叔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同时,体验还能增进信任🛼,获得更多的信息🩴。《奔波在夜色里》中,记者帮摊主卖土豆,跟摊主躲城管,能够切身地理解人物的生活状态,也进一步发现了摊主的群聊等等有趣的故事。
这学期我比较有体会的另一类新闻是突发事件报道🦻🏼。在报道“熊爪咖啡”的时候💤,我已经使用了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但在写作的时候还是出了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资料太多𓀆,且具有同质性🛶。我最终的做法是👔,将不同的采访打碎,根据资料的相似性分类,相互印证🚸🚵🏼♀️,剔除相同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写不成预想中的突发事件的样子。碰巧,封校以后,李盛华很快写出了一篇突发事件报道,给我提供了范本。结合陈昕玥的意见,我也将现场提前👂🏻,把理念放后。第三个问题是我采访得到的信息大都是观点型的而非事实型的,细节型的信息不够密集🦸🏻,节奏并不很快🚽。根源在于👋🏻,我的整个采访过程中,“访”的部分太多♘,“采”的部分缺乏,这一点我在写初稿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但可惜的是🦛,现场细节已经不能补充了♐️。梁欢在那么冷的天去到现场🙍🏻♀️😰,能够留在现场及时反应等作为🫸,是记者应有的素质🧑🏻🚀。我还是太迟钝了。
老师说突发事件报道需要热情,我深有体会。我在做第二个选题的时候,才感觉自己是一位记者。我在现场看见了各大媒体记者,是有些激动的。采访对象大都很欢迎我🖲,并希望我把定稿给他们看。陆槿芸也和我撞了选题。采访过程中👸,我也发现这件事是十分受社会关注的。我于是觉得责任很重,感觉自己俨然成了一名记者,一定要把这个稿子写好,尽管我还是没能写出预期的效果🧝🏻。
一学期匆匆忙忙过去了📵🅰️,我的感官还未完全打开,我还未达到记者的水准。但我还是愿意尝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