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古老记忆的延续🟠🚶🏻♀️,在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社区和群体与社会、自然的互动中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了归属感、认同感🔛,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本次展示的是19级新闻系本科同学寻找非遗活动的系列成果,也欢迎更多热爱非遗的同学加入的寻找队伍。
中秋佳节🌪,与家人围坐一桌☃️,赏圆月✍️🔩,吃月饼,再将一树桂花香收入“囊”中,岂不美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香布袋”、“料布袋”,是一种传统的佩饰物👩👧👧,合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内装的中草药能驱蚊防潮👷♀️,净化空气🤝,预防疾病;外部图案多采用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传统的喜庆吉祥题材🎭,以寄托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每逢传统节日👨🏿🍼🦑,举办香囊手工制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值得一提的是传习基地所在的这座“杜氏雕花楼”,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庭院式传统江南老宅,被誉为“松江最美的一座楼”🏊🏻♂️。青瓦粉墙🚈,点缀以红灯绿叶🍽,雅致幽静🥷🏻🧑🏫。
整体分为四进:一进前楼,雕梁画栋,宅门、过厅🕋、天井🧏🏽♂️,处处均可见花卉👨🏼⚕️、云纹🏜、人物、鸟兽等木刻浮雕🧚♀️;二进走马楼➿,墙垣分割成三个天井小院🥭,两侧马头墙,朴素淡雅却不失大气;三进雕花楼,传说是百年前松江杜姓名绅为女儿建造的婚房,门窗隔扇↘️、楼梯扶手、梁柱屋檐上雕刻着精细的中西式雕花🎀🧊,精巧繁复🫵🏿🏊🏼,美不胜收🐚;四进后屋,有小径直通后院田园🚵🏿♂️。
整座老宅东边还有一条小巷🤶🏻🍥,墙上刻着诗人戴望舒的著作《雨巷》。石板路上细密的青苔,蔓延着裂隙的砖瓦👊🏽,阵阵风铃吹尽百年浮光。
制作|刘欣宁
指导老师|赵路平